同一个价值衡量体系内,比如信用积分、用户积分等,如果某项factor影响系数很大,需要考虑到“价值定额”的问题,同样条件下实现相同定额所消耗的投入。从而判断出来对应factor的单位价值量,给出标定。
比如点个赞给1分,发篇文章也给1分就显然不合适。
同一个价值衡量体系内,比如信用积分、用户积分等,如果某项factor影响系数很大,需要考虑到“价值定额”的问题,同样条件下实现相同定额所消耗的投入。从而判断出来对应factor的单位价值量,给出标定。
比如点个赞给1分,发篇文章也给1分就显然不合适。
#组织边界# 组织管理中有句话,说一个团队所有人的知识边界之和就是这个组织的边界。
继续阅读iSpiik快记043:产品设计中边界值的考虑产品(包含现实世界)的演化,在实现需求的过程中不断挤压出新的空间、激发出新的需求。大胆的用集合的概念描述一下,分为两种:
①现有的子集的合集<全集,则激发新的正需求
②现有的子集的合集>全集,超挤压状态,激发出发需求,产生正反合
尽管发展的态度来看,最终都会趋于全集,但是要耗费不可再逆的时间成本。
#自组织# 产品的发展伴随着用户的发展,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大概率的会产生出产品设计之初之外的自组织。
这种组织可能是有益的,比如:现阶段的路书 定制师已经形成了一个群体,为定制师进行知识输出的也有个人群;旅游行业的TOB SaaS软件,管理员也可能是个群体;即便同样是用户群,里面也会有一批共性人对产品的改进饶有兴趣;
这种组织当然也可能有害,比如:淘宝的差评师;信息贩子;
现实中也有对应的参考:新房阶段的验房师就是个例子
交易类产品中,“逆向交易”是不得不考虑的,3C、淘宝、唯品会之类肯定是有,曾经接触的旅游产品设计中,当时我们还在纠结逆向交易的必要性,认为旅游本是低频消费,是否会有很对的逆向发生,以及逆向发生的情形多为什么。
其实不管是对C的产品还是对B的产品,都应该把规模杠杆考虑进去,再加以对需求的分析给定合适的产品路径。但终归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
#风险管理# 也是产品中不得不考虑 的一环,是指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说说运行过程的风险管理
1、尽可能从产品设计上降低风险(比如全链数字化、规则设计等)
2、考虑项目管理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追踪,其中根据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量应对措施划分规避、减轻、转移、自留、组合处理
比如运费赔付问题,现在淘宝也好、有赞也好都采用了风险转移的策略,由保险公司加入进来。所以第1条也属于风险组合处理的方式
#今日份产品学习感悟# 产品架构的划分,本质是对于核心功能区的抽象和划分,然后才能假定各种利弊以趋之。
还是降粒度的问题,放到合适的粒度,找到合适的分类,进而区分最优的集合,这样松耦合才有得谈
淘宝在2005年就做的卖家主动“关闭交易”功能,其实也就是买卖中的拒卖,都说买卖就是愿买愿卖,那自然就有不愿买不愿卖的时候。
而卖家的“关闭交易”可以用来:
①主动帮助买家关闭无用订单(这个完全可以通过产品实现)
②对于恶意订单,恶拍(类似于买家明摆着要碰瓷儿的,就算人身层面 法律也支持正当防卫的,对于买卖同样的逻辑)
但是为什么功能7年之后2012年才正是开放给卖家?淘宝作为平台方一直在考虑,对于自己生态健康的影响,前面分析过差评的正向螺旋增长通道问题,一旦完全放开 出于造数,会不会卖家滥用拒卖权力,导致买家收到排挤与伤害,也就是对于卖家的绝对理性是不确定的。
————————
站在2020年看到这个问题,我想从另外个角度去看。淘宝作为多边产品,在大规则和价值导向上面已经尽可能的还原了真实世界,那对于离散的卖家和海量的买家而言,去恶意差评、去主动拒卖,防到规模量级上这些行为会回归实际场景,为了怕买家说坏话而就不卖给他的情况,在现实中也是少数的,更多的是我们愿意去打动一个对我们原本不认可的人。而对于恶意的攻击,现实中会有舆论、口口相传、圈内互传,线上可以做的也是一样的。
相反的,对于有自组织用户群的产品还是回归到设计规则,给用户群提供可消费的规则,然后相信他们,他们本意如此,只是产品还未挖掘和映射。
给你推荐一条微博,看@纯银v是怎么描述taptap这样一个四面围剿的安卓手游商店有什么竞争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