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piik快记:马斯克更适合造火箭,不是做社交

2024年1月在报童看到一个X战队的年度数据(Twitter,埃隆马斯克接手后的X):
·「为你推荐」的服务和排序系统进行了彻底的重构,代码行数减少了惊人的90%,
从700,000行减到了70,000行,计算资源的使用减少了一半,处理相同请求的能力
提高了80%
·精简了API中间件层的架构,去掉了超过100,000行的无用代码和数千个废弃的内
部接口
·平均每天,我们阻止了超过100万次的机器人注册攻击,并将私信中的垃圾信息减少
了95%
·重新配置了5200个机架和148,000台服务器,每年为公司节省了超过1亿美元
·进行更多的本地运算,这样每月的云服务费用减少了60%


看起来真的牛逼,并且2023马斯克上任之后还进行了裁员,自己搬着行军床在公司周周泡,员工也被搞到了84小时每周。

上述的年度优化更多是技术工程,像是项目的管理和成就。如果是一辆汽车,我想是底盘、悬架、发动机。
但确不是方向盘!x毕竟是社交媒体。


上面的东西是用户的刚需吗?
不,是管理者成本和效率视角的刚需。
那是管理者的商业刚需吗?
不,开源节流,源在市场中更为重要,用户洞察和用户的desire/need才是刚需。
哦,所以想说:马斯克更适合造火箭,你们没意见吧。

外部协作项目的极限拉扯到底怎么样?

“上周肝考试,这周肝项目”——2023.9

一周肝了 3 个外部协同项目,A项目 涉及到 3 方三角拉扯,B、C 项目分别涉及一个外部相关方拉扯。先说结果:A项目顺利进入测试、B 项目达到上线准备、C 项目捞底明确了问题清单进入外部协作方处理阶段。

A 项目涉及 3 方最为复杂,任意2 方都有协同对接任务,作为业务方 除了主导自己成员和外部 1 、外部 2 的对接,关键还得全程操心外部 1、外部 2 他们之间的协调沟通。明确核心逻辑,甄别关键任务,这当然是作为“串串”角色必须具备和秉持的。焦躁的表象下无非是各个相关方的不确定。这个过程惊奇的发现,基本的关键信息串联、看前后文,原来也是稀缺的基本功🤫更别提目标驱动了。舍我其谁?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就有“让我来”的冲动行为。

B 项目、C 项目作为单一外部协作方,自然简单不过,简单的做法就是完全确保给他们正确的指令执行就好,心情好一些的时候科普一下场景,时间闲的无聊也可以给他们指导建议。

回顾学生时代、职场的一些经历,经历外部协作绝不算少,或许是这些经历、或许是不愿牵强,遇到极限拉扯总想拨茧抽丝一探究竟,找到真相、穿越迷雾。

清楚记得当年初入职场第一个工作任务,嗯…对,就是“任务”,boss让我和一个办公室老师一起接待工程勘察队员(工程人估计要会心一笑),个个肚子跟怀孕似的,带着他们大夏天白天一起钻玉米地,晚上一起去洗浴中心 happy。作为业主方角色,后续经典的工程5方关系拉扯不断上演。

后端有一段短暂的经历是当年酒店线上大战时,携程、艺龙、去哪儿、美团,都在搞酒店,去哪儿势头资本市场势头正猛,城市BD的角色就是要独立完成客户拓展/拜访/签约/拍摄/产品包装上线/销售跟进/产品优化,那会儿已经是996,今天啥时候来、晚上啥时候走就欧啦。这当中最拉扯的当然是酒店旅馆小老板儿,房价要拉扯、房型要拉扯、能不能多给签几种销售方式也要拉扯,最高兴的是第一次陌拜就签了一家满贯合作的酒店。

第二段时间较长职场经历中,用一张脑图协调过全公司近100人参与筹备举办产品发布会(参会规模在近千人);一个人3个月跑4个城市驱动集团5家分子公司对标ERP实施规范;为了做细颗粒数据支撑管理和业务升维,联合筹备外部研发系统,内部和财务销售产品各部门拉扯,外部和乙方公司的产品研发测试甚至boss拉扯;这都还不算当时负责范围的各种外部厂商拉扯的(硬件的、软件的、服务的)…

大学也协调过全班几十个人,从学校骑车一路狂飙几十里到黄河边野外烧烤,炭——校门口烧烤摊让人老板帮订的、锅——一东北大姐火锅店借的、碗筷——都自己家伙事儿、肉/菜/馍/饮/油/料/刷——拉几个同伙逛附近菜超买的、串串——分给男女生宿舍晚上自己洗菜切菜穿芊的、自行车——自己的/借的/一拖一的/租的、灶台——黄河边石头摆的。狂奔几十公里,导航也没有,逢人就问路,可就是开心啊!四月春风草长、红花绿柳,一群傻二青年欢快的摆灶、生火、烤制、碰杯、爬树,比拼烤技、互相换吃,悬河边跑着打闹…

很多时候,我们经历了到了更远的地方,便也不会再纠结脚下的路。

对于极限拉扯无非几个关键点:

1、搞清楚自己的目标、大家的目标是什么,是不是一致的

2、搞清楚每个参与方的驱动来自于什么

3、识别关键路径、把握核心信息链路、用好关键人

4、进程中甄别关键任务、挖掘关键信息

5、带领/影响成员,穿越风险迷雾区,实现目标

QWERTY

最近切换成全键盘输入法,据说可以锻炼双手防止老年痴呆,赶紧来试试。


猛的一下是真的不习惯,从 2006 年接触第一款手机就是九宫格啊。当年如日中天诺基亚值班机的按键是真的经典,记得第一天到大学宿舍,有个老乡那九宫格的手速简直起飞,还给我们演示在裤兜里面盲打,牛皮大王。

但是体验下来发现全键盘的容错性和精准性是真的调教的好,我用的是微信键盘,感觉已经做到了区域识别,你就在键盘上大概的字母位置点上去之后就可以出来精准的短词或者长句,联想修正能力优秀。

想起来也是挺逗的,当初 qwerty 键盘就是因为技术之初打字太快容易机械故障,所以调整的布局可以降低按键之间点击时间。后来这种按键方式逐渐成为用户共识得以保留。现在我们又要效率和准确,不变的布局在不同的时代焕发新生。

这不就是典型的老瓶装新酒嘛!产品设计里面的很多经典设计早已打穿用户心智,我们在需要做的创新,不一定是改变他们,而是更新他们的内核。

这里有2个维度可以解释这个现象,首先从用户体验设计的层次来看,我们保留经典的已经形成用户心智的表现层、框架层,而去更新迭代突破更往下的资源、能力、战略层的内容,由此可以让用户在熟悉的认知里面感受到强大的生机。

另外从用户体验价值来单看表现层、框架层,如果新价值-旧价值-用户切换成本,还不如旧价值也就确实没有必要,往往仅凭体验的表层实现用户迁移概率也是极低的。

有没有想过你的用户想要的是什么?

常见的搜索引擎的交互窗口时一个输入框,可以搜索文本、视频、图片、网站、音乐等等。
通常也会有一个分类导航:图片、地图、音乐、视频etc
足够简单的背后代表着足够复杂的逻辑。

不让用户走回头路,及时的发现错误并提示,同时也尽可能减少错误发生的可能。有些意识是用户的潜意识认知,也就是常识范围,我们认为的常识通常不一定会表达出来。
比如:我对一个同事说等你空了我找你核对一个需求;背后大概率对应的是工作时间范围内、工作场合内。不可能是晚上、咖啡馆。这是一种角色框架层的共识信息。

如果产品没有及时识别到共识信息,或者没有再正确的逻辑节点去识别,会造成最终用户体验的逻辑混乱。比如一个交互流程,最开始就应该定义正确的信息,放在最后提交做判断提示。就会让用户非常的不爽,甚至于愤怒,特别是这个共识信息如果是过程的依赖的话,相当于用户要推到重建自己的交易行为。那么这次交易就是失败的,如果是一个开放的场景,我们就失去了这个用户。就算是一个封闭的使用环境,我们也失去了用户对于产品的好感。

为自己的用户考虑,为每一个交易价值的实现和顺畅考虑,可见很重要。

交互即交易!!!#潜意识##ispiik小站#

我们保持审慎却也无知

我们对新的东西保持审慎,却也无知。如果信息缺乏,并且信息不足以支撑结论,那对错也就难分。保守的认为按照既定的发展轨迹去前进,当然不会出什么大错,同时参与者的确定性较高,比较让人踏实,不会产生过多的心理挑战。大胆点的往前考虑一步,工作量、资源消耗不见得增加,只是拿出尝试性的姿态,保持战斗的界面,可能无果而终,终究多一种可能性,前卫的触角如果链接上未来,那就是增益效果明显。

如此来看,你认为那种思路更好?

数字进入交通生活

这几年的重庆,早高峰越来越糟糕,去年甚至重庆的拥堵超过了一些一线城市,何德何能啊?
城市交通就像躯体的血管一样,新的一天开启,把不同的资源输送到目的地进行工作,驱动城市的身体的运转,然后就有了:提供运输服务的网约车、提供餐饮的商家、出售烹饪工艺的厨师、维持交通秩序的指导员。

走到菜园坝大桥,早高峰进行了车道隔离+分时共享,将原本固定车道数量的道路,可以兼容更多股的车流,实现路面资源使用的最大化。前提是在进入该路段前,高德地图已经进行了路线规划的区分和提醒。数字和现实的呼应及时出现,大赞现在交通管理也得上云啊。

试想一下,未来的交通”网络“是什么?云端大脑+可控的信号灯+可控路障路卡+多通道自动化切换,如果我们使用的道路规划app产品就是这套体系的一部分,我们都去老老实实按照规划走吗?人脑中的固定认知被打破,现实的确定性变得孱弱不堪,明明这条路可以通过啊,但是接入智慧大脑后要被接管了,中心化再次形成。回归到人的本质,走出去的我,难道一定有指定的目的地吗?

提供现实的确定性,留给人本来的主动选择性,提供增量的预期超越,这或许才是本来的样子。

产品如人,也有的诚实与善良

我们通常听说的故事是人的诚实与善良,诚实不一定表示善良。

诚实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看到是这样,其他人看到也是这样,是无差别的。善良不等于不诚实,也不等于诚实,善良是主观的,我们体现出对客体需求、客体感受的理解和共情。基于客体的诉求和情感,进行了相应的信息传递。

产品中竟然也存在类似的体验,我们希望用户不要犯错,却没有提供不去犯错的良好的支撑,而是用僵硬的变形的判断校验进行阻断,就会给人这个诚实的傻子的感觉。

举一例:用户填写一个表单,第一步是一些基础信息,用来定义填写对象和时间;第二步的详情信息中会有依赖第一步填写对象信息值的查询。所以就对第一步填写对象值的强依赖,这个对象值有两种做法,一是让用户自己选择(可选范围是用户有权限的该类型list,很有限,几乎不超过2个);另一种做法是从用户的登录信息中默认带过来,但是用户登录信息中包含的这类对象值是有不同类型的,这就存在带过来类型不对的问题。

最初的设计会希望用户单独选择,因为这个功能的使用是低频的、同时给出默认值也起不到决定性的效率改善。反而可能带错类型、以及让用户无法感知到,选择的填写对象会和详细信息有关联关系。

曾经我们接收使用方的瞎掰去做了默认带出,这真的是草包行径。

你想让我们诚实,但是我们更想去做善良的事情!
(这样的思考不止是一个简单的设计,更是对人性的探索,多打磨多实践)

iSpiik快记164:产品设计之时间感知

做产品的心态、功能定位、产品路线规划,和业务的协同引导方式。小到一个按钮,大到一个版本跃迁,似乎都和一个人对时间的感知力有关,感知的时间颗粒越小就会越去考虑这个时间区间的达成,也就容易形成短视。

感知的时间越久就越去考虑长期主义,就是社会财富的基尼系数,不能去持续关注一个时间点贫富的不均,这是一场长期游戏。
对错,也随着时间尺度折射出不同的结果。局部最优,不一定是全局最优解,你以为的对可能是错。因为对时间的感知不同,视角因此不同,信息结构不同,判断不同,决策不同。

职场里在一起的时间都是重叠的时间段,每个人付出的时间段是不同的,也就意味着不同的驱动。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都是长期主义,这个矛盾天然存在啊。

由此看来,时间感知又可以是工具🛠去撬动所需。所以,你有一件长期主义的事情吗?达成的途中能否灵活调整自己的时间感知驱动自己

iSpiik快记163:传统旅游服务商的出路可能在哪里呢?

1、强资源话语权
传统旅游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具有明确的边界性,不断渗透供应链在边界内仍然占优;但同时,新的第三空间形式不断涌现,稀释着国民总时间,竞争或许更加激烈。

继续阅读iSpiik快记163:传统旅游服务商的出路可能在哪里呢?

iSpiik快记162:4问传统旅游服务商:票代、批发商、组团社、旅游顾问…

1问·传统旅游服务商还会存在吗?

会,这是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可以无限趋近但不能取代,就像微信十年张小龙介绍拍一拍feature一样,那是一种古老的人们会怀念的方式

继续阅读iSpiik快记162:4问传统旅游服务商:票代、批发商、组团社、旅游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