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piik快记080:用研-数据分析、采集点预留

每个城市大概都有个叫富人区的地方,在重庆的渝北区被本地人叫做富人区,印象中那里的人口密度要小得多、道路也宽敞、房屋也稀疏,还有个典型特点就是别墅盘数量多。

之前旅游团队做数据分析,地域*客单价纬度数据的呈现也说明了这个问题,重庆主城9区+区县,按照区域划分渝北区的客单价果然第一☝️

#数据分析# 也是用户研究的一种方法,信息化的进程让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行为、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对象被数字化了,数据的大量产生为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我们的起居、出行、沟通、消费、偏好等映射到不同的载体上面,再与关联动作的数据叠加,展开到时间线、空间,会得出充满想象的结果…不过数字化存在对真实世界信息的压缩,所以数据分析之后相对应的还会有辅助真实世界验证。

在活动运营中同样有数据分析的部分,活动运营会基于已有信息作出战术方向部署,然后提取相应数据进行分析佐证推论,尝试分析解释,修正下一次活动运营。

既然数据后续也会用到,就应该在产品设计中尽可能早地做好数据预留采集点,建筑中有小工会专门做“预留”各种管线,然后才会有大家看到的混凝土搅拌车过去浇筑混凝土。同样是产品,又是一样的味道。差别在于工程的预留会构成产品的使用实体,互联网产品的数据预留点用来帮助策略和产品优化 #ispiik小站#

iSpiik快记079:早期的demo验证

大概4年前和深圳同天下Boss Sky(很重要的一位亦师亦友的前辈,可惜后面由于所在团队的缘故,没能顺利与之合作并且中间产生了一些疏远,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代表产品是旅游批发组团系统-小强ERP、知识社区-小强学院、旅游地接系统-OTAS)在成都第一次碰面,当时聊到旅游交易系统集团化场景中的数据中心化问题,我们勾勒了如图这个低保证的图片,我拿来作为后来给boss的演示

很熟悉的味道:尽可能早的低成本的可用性测试进行验证,这就是个纸面demo。有时自己也会随性的画一些线框,甚至在excel上面呈现低保真原型,或者在原型工具上面贴一些控件

一句话就是:通过demo或者产品➕人物 地点 事件 产生 结论 分析,促进产品改进或者创新

iSpiik快记078:用户怎么说≠用户怎么做

记得梁宁老师产品思维30讲里面举了个索尼音响的用户访谈,大致是问用户新的音响他们偏向选择什么颜色,提供黄色和黑色可选,大多数都选择了黄色。然后访谈结束,组织者说门口有黄色和黑色的音响作为回报,每人可以任选1个带走,结果清一色的选择了黑色带走……

用户怎么说≠用户怎么做
这个现象现实中也很多,我们说自己明天要早起、他说明天开始减肥、他说旅行中希望导游可以全程陪同,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不是说用户蓄意,更像是信息不完备情况下或特定非典型场景的引导导致的偏差。

前两年做旅游交易系统产品时候,对于销售、财务反馈的优化问题,我往往更愿意到他的工作场景中去查看相应的问题。经常会留一句:今天再现这个情况时候发个消息,我现场了解下。这种情形基本上用户可以边做边说再加上真实场景,bingo!往往你会挖出这个表面问题背后的隐藏问题#ispiik小站#

iSpiik快记077:微信朋友圈为啥不分组?

最近微信#朋友圈#屏蔽了不下100人,1400+的好友真不知道自己以前怎么加的。朋友圈简直是乱的一团糟,尽管好友标签分了组,最多也就是方便了定向投放朋友圈内容,但是我无法选择性接收内容。

微信朋友圈为什么不做分组?
熟人社交产品,如果有了分组再加上现在圈里的鱼龙混杂,那得是个死不死活不活的样子,像微博吧没有微博的开放和实效以及放大效应,像好友圈吧内容杂乱的跟食堂门口的海报栏一样。
你要么不熟就不加好友,加了好友说明关系、内容需求存在
你要么可以朋友圈单独设置不看某人,直接屏蔽掉省心省事儿
要么某些好友良心一些发圈时候,选择性的投放给可能感兴趣的好友可见

所以关系还是微信看中的,强关系就进入到好友list。但是毕竟现在用户规模把弱关系对象也可能裹挟了,不想看就单独设置呗

iSpiik快记075:用研-#调查问卷# 设计

#调查问卷# 设计,现在各种网络问卷平台极大的降低了问卷难度,问卷星、腾讯问卷、甚至做表单的番茄表单、表单大师、再甚至于钉钉自己的表格搜集功能。大概率是很少再见到纸质的大街上的问卷调查了(特定场景的除外)。

大致分为开放问卷和组织内问卷,开放的当然需要自己选择合适的投放渠道(微信平台、微博、网络、其他社区等),组织内部的多数是结合协同平台组织在线的优势实现。

说起来简单,但一份好的问卷设计还是讲究的:
①从用户研究角度出发,先定性调研确定方向和划分因子(比如用户访谈的开放式信息采集,或者实际中时你的经验拍脑袋),为问卷调查的定量信息采集做准备
②问卷设计以封闭式问题为主、题量保证3~5分钟完毕
③用户基本属性信息放在问卷最后,以致用户投入沉没成本之后大概率会在描述个人属性信息,不然开头可能用户就直接关掉页面走人了
④问题的设置避免引导性干扰,比如不要问用户是否是非问题,而转化为愿意分享区间打分或喜好程度打分
⑤问卷中段注意设置区分性问题(即你目标用户的特征值作为选项),用来过滤掉非目标用户群(比如你产品要主攻想一次性通过驾照考试的用户,那就剔除掉没有选这个选项的问卷),提高问卷信息准确
⑥避免数字误区,留意绝对值和相对值,极少的样本量如果去谈比例就是扯淡
⑦如果是在线问卷,避免在回答之前可以查看投票比例,用户很可能会被带节奏

【一次问卷调查,要走的路】:
问卷目的(确认某种特征值的用户群属性、某个用户群的特征值,贴近真实目标用户,找到产品机会,改进策略、产品、服务等;当然也验证自己的假设推论和既定策略)
调查对象(人群选择)
投放渠道
投放周期
分析
#ispiik小站#

iSpiik快记074:谁没有经历过不那么完美的用户大会?

用户大会的频次想必都不高,筹备、人员、耗费都比较大,控制要求较高,能经历的都是财富。

2019年1月春节临近,那时候正在和美匣科技联合做旅游ERP 4.0版本,腊月二十三搞了个用户大会,乙方是给出了boss+产品leader+交付的4人阵容。我们则是本着恨不得把未来五年规划的用户需求都拉出来,阵容则是boss+操作部门总监+销售部门总监+销售经理代表+操作经理3人+项目PM的共计12人阵容。

16人用户大会一触即发,可想而知:
开局上次需求会系统演示之后,马上进入到拉锯战,无休止的发散讨论,大到产业链布局小到一个游客名单录入的细节,从沟通、讨论、拉锯一直到争论甚至尴尬,最终结果就是整整一下午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啥子都求没得。就得到一点,双方年后全力开火!

从产品角度复盘当时的用户大会的话:
for what?大会是否有清晰的标的,当时是模糊的。甲方是类似于项目外包的姿态,可毕竟没给项目外包的钱,乙方是核心用户的态度,但是产品上行业渗透欠佳以致路径规划未必最优,另外没拿到相应的回报也决定了不可能以项目的态度持续对待

when?where?how?时间地点人物设备材料,材料上是欠佳的。大会做不了决策,所以更多作用应该是通达信息、或者展示信息,事后分析提炼。而材料上,应该在有决策者参与的会议场合提前给决策者通气,协调共同的决议方向、流程。因为大会跑偏,多数时间是大boss无法代入。对会议组织者有了新的要求,把控到信息流达到呈现的层次 最多是准确理解的层面。

who?典型用户,那次大会算是双边会议,甲方边的典型用户销售、操作、财务、boss,乙方边的典型用户产品、开发。甲方要呈现自己的需求场景,乙方要描叙自己的产品路径规划

what.会议结论,资料整理,re给参会者

继续阅读iSpiik快记074:谁没有经历过不那么完美的用户大会?

iSpiik快记073:用研中的结论验证

工程管理中有个室内环境质量验收,大致时关于苯 甲醛 氡 氨 TOV之类挥发物,其中抽检的思路时首先按照标准抽检,如果合格则过,继续进行下一批,如果下一批发现不合格,则需要抽检数翻倍同时原不合格房间全数检验。

这个在用户研究的结论验证中比较相似,小批量定性得出基本论断(区分因子),再来几批进行追加验证。从而确保用研结论的靠谱程度
#ispiik小站#

iSpiik快记072:用研误区-客户、用户

再说#用户研究# ,接触到的大多传统中小民企基本是没有的,因为大多人根本没搞清楚客户和用户的区别、也没搞清楚用户个体和用户群的区别。

【常见的误区就是】:
1、产品是为用户设计的,但是却不断的问客户我们的产品该如何改进,客户能代表用户吗?不能。客户只会让自己利益最大化
2、接触一些用户,了解到了用户感人肺腑的需求,将其以为是产品用户群的需求。个体不等于产品典型用户,典型用户是用户群,你接触的可能根本不是典型用户,方向不偏才怪

传统旅游批发一直比较痛苦,中间隔一层终端门店,总感觉距离真实用户差了点距离。且不说鸡和蛋的问题,假定已有的产品也具备了相应的用户,至少应该采用活动运营的思路,去找数据佐证推断,产品设计上曾做了这个思路(未来的旅游产品中可以形成如图1的信息闭环),可惜现在还未实现。这个也是旅游行业太多参与方导致的现状,但是从产品的低耦合角度去看这种产品模块,或许有新的空间。#ispiik小站#

iSpiik快记071:用研贯穿产品生命周期

用研会贯穿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的成长和用户的成长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也就意味着用户也会存在迭代,用户特性变化,或者产品的成长衍生出来更合适的用户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