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piik快记:产品问题剖析及文档缺失的思考与应对

从产品感知层见底层资源构建;

从产品设计方案见一代产品经理心路历程;

就差告诉程序员怎么写代码了!!!

一个没有人敢动手的线上问题

2023年8月的一个工作日 ,被一个产品(支撑供应链采购业务的算法系统)线上问题闹得哭笑不得。

五手开发说自己没有改过,还说看过这里的代码逻辑复杂,说程序逻辑存在现状本就会导致问题。可是,就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搁谁身上不来气就算你赢)

消失的产品设计/技术文档

怀念一手开发、一手测试,可惜走的走、散的散,就连产品团队自己也不清楚了。另外一个现状就是,作为算法产品,其实有很多逻辑构建+数据构建的模型存在,这两部分从领域划分上其实要算到开发、技术团队,但是开发/技术团队向来不喜欢做文档沉淀的,而这个过程产品团队没有同步参与对齐,自然在产品相关的过程文档中也看不到丝毫的踪迹。最重要的结果就是,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当时的逻辑到底是什么,也没有文档可以翻出来查看。

看清产品:由表及里,从里至外

无奈作为这个产品的四手产品经理(1.0版本已经是四五年前的事情了,负责的产品经理换了好几个),只好从产品的感知层开始(看交互界面的信息结构设计、往下再看结构层的业务逻辑)一层一层往下推测勾勒数据结构,然后和数据库进行假设验证(拿到数据库的查询权限,在测试环境验证上层的逻辑和数据的过程对应),确保推演逻辑没问题。费老大力气,终于勾勒出来产品核心对象的大致数据结构和关联,几个关键对象怎么构建、更新,自然也就标定出来了问题点对象。

但是面对五手开发,程序员自己对代码逻辑毕竟不熟悉,结果依然是:不敢动!

好在又翻到历史一次上线记录出来,以前不是动过这里一次嘛!(上一次改动这个地方是这个程序员改的)轻车熟路,再来一次。这下开发有了信心,搞定✌️

为什么重要的东西却不见了?

往往面对上述这种历史问题,处理过程中是非常依赖到过去的文档的,但正如上文所说,文档往往也稀释掉了很多冰山下内容:比如核心对象的核心数据如何构建?比如关联对象间的数据关联和更新逻辑?等等。虽然偏技术范畴,但个人认为和产品设计文档能够结合在一起的话,对于一个敏捷团队来说绝对是功在千秋、利在当代。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产品技术文档、设计文档的内容缺失,个人认为有两个方面可以去尝试思考:

第一点是个人习惯问题,不排除负责某个产品的产品经理和开发者,包括测试大家对所有细节都了然于胸,但是却没有人愿意去把这些内容用文字、用流程图,甚至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的方式沉淀记录下来;

第二点就是作为产品文档的维护者、设计者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没有参与到、或者说没有思考到当然也不会介入到产品底层的数据和关键对象的构建逻辑。这就一定会为未来产品也在维护过程中埋下隐患,造成业务团队、产品团队和开发团队之间的脱节。这种脱节往往会可能直接影响到业务,打破敏捷的这种开发节奏,增加大家的沟通、协作成本,影响到其他项目项目的一些正常进度,更为可怕的是,打击产品相关人员的信心,导致没有人愿意或者敢去介入动这个产品,包括未来的升级,那么所有人都会倾向于找到时机,重新投入资源去重构这个产品,可我们明明知道 这无疑就是资源的浪费。

如何正确对待产品文档管理?

关于文档的管理可以参考之前两部分的分享:

1、明白文档的用户有哪些:产品设计实例,谁说产品经理只为用户负责?

2、文档的日常管理技巧:产品经理文档操刀技巧:让文档内容活起来

—————-(手动分割线)—————-

题外话,往往我们透过文档,看一份文档的写作风格、逻辑表述、与关键技术实现互为支撑的要求与预留,其实也窥探一二文档创作者当时的心路历程,妙不可言。

iSpiik快记:产品设计借鉴实例,对标企业微信

2023年还在上一个团队,当时有一个产品设计,大胆抄袭了企业微信,把它的日程待办搬了过来。

业务背景如下:

为了给采购人员提供工具支撑采购业务跟进,第一采购订单创建之后的审核、报出、确认,方便采购人员跟进自己负责订单的审核情况、报出情况、供应商回复确认情况,确保订单的有效及时报出。也清晰看到已经完成订单的占比情况;

第二是发货的跟进,关注迟迟待发货的订单、等待门店收货的发货单,可以及时催供应商发货、跟进门店收货,监控门店异常收货。

功能层面终于上了心心念念的日历看板,采购业务产品本身也有较强的时效性诉求,特别是如今零售流通行业对于供应链效率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

曾经一度也在纠结满足这个业务诉求到底用一种什么呈现才好,那种带有巨强时间属性的产品(比如:机票、酒店这种严格分布在时间线上产品)放在日历的维度是天然成立的,因为用户有心理预期就是对于基于时间的需求(我要哪天住酒店,我要哪天飞,我要哪天出去旅游)。

而这次对于采购链路的跟单过程也采用日历看板模式,则是将原来的一维信息升维处理,需要用户大脑对于一维信息的处理过程,在经过简单的组装之后二维呈现在看板上,让用户获取信息时大脑减少思考过程,达到的结果就是让用户觉得自然的发生。用户的业务数据采集过程,完成了对于业务闭环的数据沉淀,然后自然的享受数据带来的价值,提升驾驭感,这个时候用户不再只是数据的投喂工角色、同时也是数据的驾驭者。

这次产品引用的主要是:日历看板+待办,日历看板由用户投喂的订单、发货数据编织而成,待办由系统自动策略+用户添加组成,提醒落位到不同的日历天,用户需要做的就是在平铺的时间线上进行常规的数据投喂,然后让一切自然发生,处理当天待办、识别分析异常、采取业务动作。

产品设计过程中思路、交互、甚至视觉方案借鉴参考有什么大碍呢?

当然,我们构建产品的过程并不能从它处作为起点,最多只是参考信息而已。自己产品的构建过程一定是从自己的业务、用户、商业目标中生长构建出来的,我们要满足的是自己用户的目标、业务目标、商业目标。

上述的方案其实只完成了第一步,即底层跟办的数据、逻辑模型搭建,最多算是到达了框架层而已,表现层的空间还有很大,产品也在持续的优化演进之中。

灿烂的花园:张颂文是一个顶级产品经理!

2024年4月底有一档综艺《灿烂的花园》开播,芒果台做的策划,当然编导只是找中了张颂文这个IP,至于综艺的内容主线… 跟编导似乎并没有多大关系。

这个综艺看到拍摄记录大概是已经有了两三年的策划跨度了,起因是张颂文老师常年租房居住在北京郊外一个叫“苏庄”的地方,15年之久,村子里面都陆续平房盖了楼房,房东也一心想趁早能够把自己的平房给盖成楼房,免得未来回来养老时候再折腾。经过多番暗示,张颂文老师需要搬迁了,但是他又是一个植物爱好者,面对自己满心经营栽培的满院子的花草树木他一心想要保留下来。

于是有了芒果台节目合作的契机,植物作为主线,搬迁和爱好作为起因,来搭建另外一处集住宿目的和花草种植目的的花园,融入张颂文日常的常规生活、熟人社交生活、社会(非熟人)社交生活。演员职业的平行线、日常慢生活视角的基准。

张颂文在《狂飙》爆火之后,终于强势进入到大众视野,精湛的演技、沉淀、体验、细节、热爱在一个人身上集合了。

灿烂的花园给我的感觉叫做“真人秀”,以前其他的真人秀节目叫做“真人演”。它们的区别在于:

真人秀——将现实世界真实自然人的常规生活进行记录展示的节目。

真人演——由真实自然人而不是机器人,在刻意有组织的演绎某种非真实的活动状态。

灿烂的花园看到了点不一样的东西,发现张颂文绝逼是个顶级产品经理啊!

演员的体系里面有一种理论叫做“表演体验法”,演员一般使用这种方法来理解和塑造实际的人物。这一点在节目中被张颂文正式的提到过,对象就是给马嘉祺以及另外的小朋友。有一期他带小朋友在村子里面一个百年老宅的大娘家参观,大娘的儿子穿的较为商务,皮鞋、黑色西裤、黑色商务羽绒服、还戴着蓝牙耳机,一直温文尔雅。

回去后张颂文便考马嘉祺他们刚才奶奶儿子的穿着、行为细节,推测他的职业、讨论为什么耳机会在左耳(因为右边要听乘客的声音)。张提到自己在生活中去融入、观察不同人的生活,和他们对话、问他们问题,这不就是妥妥的用户模型建立的工作嘛。

产品工作里面,产品设计团队也会做用户研究,可能是用户访谈、用户观察、焦点小组、利益相关方访谈、可用性测试等。核心就是为了找到用户的动机、期望/目标、外界之间的关系、行为方式/行为变量、态度等,从而构建出用户模型。用户模型就是产品设计研发过程的“导航”,张颂文老师深谙其道,演员也需要人物演绎设计过程的“导航”。

灿烂的花园还有另外一个主力支线,张颂文老师作为表演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向辐射人群进行表演知识的总结提取、讨论、输出、实践。

编导在开机时候被张颂文要求,拍摄的思路请按照张颂文老师的来,一定是一个不一样的视角。这一档综艺我力荐!但是这里有个隐藏技能,当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面对观众时候,他也当然知道怎么把观众当作用户进行研究,构建受众模型,而你我也正是模型中的被抽象的对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