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英语像学说话一样,自然简单”
“母语式学习解决方案”
上面是iEnglish的产品理念,如果算是【产品概念】,那完善一下就是:为3~12岁主力用户群提供的英语母语式学习解决方案,最终让学英语像学说话一样,自然简单。
这个【产品概念】来说:
1、有用户群:主要是3~12岁的年龄段,语言的关键学习期,在12岁之后语言学习能力逐渐降低,不是不可以,而是性价比越来越低。所以在练娃儿初期,很多父母都是非常重视这个问题的。为什么1~2岁没算进来,其实也是用户群,但是这个年龄段 父母对于电子产品的敏感是无法排除的。
2、有没有痛点:二语学习的困境在家长身上得到印证,学了十几年英语,结果家长自己也不会说。并且现在英语越来越普遍,工作中几乎是不可能避免的了,即便你自己不学,其他家长都在让孩子学,焦虑不由得占据了父母的大脑。语法和背单词路径的枯燥痛苦、口语的软肋,都让父母有动力在容错期内尝试新的解决方案
3、有没有解决方法:这个产品决策买家是父母,用户是孩子。有点像B端产品,但是更像2.0的B端saas产品,体验不可或缺,然后决策买家才会下手。那产品中:海量的多媒体素材内容、视听读说场景式输入、正激励式游戏设计、微社交融入、买家(又出现了 这个决策者)的社会化动力加持,应该可以算是一个闭环了。
扒一扒【产品路径】
part1:海量素材是基础,作为“资源”,产品首先搭建起来你的资源池,可以是:feature list、里程碑(你提供什么基础设施、用户使用什么)→然后是资源导入期,初期靠内容的多样性、趣味性维持用户兴趣,但是很快大部分用户会进入到枯燥期,因为坚持很痛苦、自律也不容易,另外现在的时代每天想导入你大脑的资源太多了→这时候需要新的刺激,利用人性弱点一下,玩游戏,好吧这个point又会拉回用户使用时间,但是这是个学习工具啊,语言学习的根本是要有海量输入,那就绑一下,素材学习获得进行游戏的资源(类似于游戏币)
上面这部分抽象一下就有点意思:一个米山,一只小鸡,小鸡天天吃米也吃腻了,给它个游乐园,每吃一点米就可以去游乐园玩一玩。吃的多 也消食,这样长得也结实
part2:可是老自己吃,吃了玩儿,也没意思啊,时间久了很无聊。就是你自己跑1000米,满是无聊,没有对标啊。这时候加入一些和你一起跑的选手,你们可以互相对标,可以互相PK,调用起来人的竞争好胜心理
这个部分,有了微社交,你想竞争,想出现在学习圈的榜首,甚至冲进全国百强榜。你想和同学组队玩游戏,对战另外的队伍。当然这些游戏都是基于英语类的。
part3:语言学习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时间是逃不掉的factor,这就意味着用户会经历这样几个心理历程:新鲜——枯燥——趣味——比拼追赶——倦怠——坚持——自律;极端假设一下,用户自己是不是可以拿着一个小i,给他一堆玩伴儿,然后就把英语学好了。显然你自己也不相信,即便这个学习方案已经尽人事,把能有的都做尽量做到了。但是产品不允许买家听天命,注入用户外界力量加持:官方训练营(21天 100天 365天 终极1000天)、线下读书会,这2个feature需要买家进场一并完成:督促用户每天30分钟+每天朋友圈分享(这个分享当然用的有点讨巧啊,第一买家讨厌分享 因为有硬广干扰,但是这是自己的孩子啊,你发自己的孩子每天学习 并且关注他的学习变化 和心态成长,你为什么还要躲避呢?再不济这也是孩子 一个时间段的成长记录啊),这个点调动了部分宝妈的社会化需求,宝妈因为孩子缺少了社会存在感,但是这个产品让宝妈的社会存在感得以加强 孩子就是宝妈最好的产品。
我一直认为在这个点上面,是产品传播系数突变的关键。你有遇到这种玩法的产品吗?欢迎留言区分享
【竞品——一切能够解决用户问题的解决方案】
其实它的竞品不少,读书郎类的硬件+素材,所以产品在2019年推出了“阅读赢”模块,应是瞄准了读书郎的用户群了;
通讯标配,现在儿童基本都是人手一表,手机不能拿那么通话手表小天才绝对是值得一说,2020年8月上线通讯功能(还能碰一碰加好友 扫一扫加好友,都是sim好友),4代的iEnglish硬件上市1年之余(看来他们产品之前是有规划这个功能的)
其他的云端课程,斑马英语、腾讯ABC等等…
【几个遗留点的思考】
1、学习粒度与用户体验:在听读的读音通关上面,部分产品是错误读音会标红显示,但是IEnglish是达到一定正确率就跳过到下一句。我想应该是对于学习粒度和海量输入的一个权衡。过细的力度会增大用户的学习成本和体验流畅度,这也符合产品主要3~12岁用户的定位
2、虚拟班级的场景拓展:用户组建班级,有班主任角色,可以布置作业,数字化完成作业完成收集;这个适合学校、实验班整班用户,但是这个时代这种形式毕竟不是趋势,我仍然相信更自由的组合。那就是不认得的或者附近的用户 组建的虚拟班级,虚拟班级的班主任是服务商吗?还是兼职英语老师?或者是家庭教育者?虚拟班级的互动形式,也是有空间的,如果可能 我想成长空间方向,如果放入班级,会是什么景象。当然,太重的产品不太现实,比较轻的方式有个灵感,可以调研下3~12岁这群小朋友、以小区这种模式(基本不认识 只是在小区共同玩耍 形成的群体关系)他们的群体社交场景
3、买家的力量怎么加持:其实仍然有大批用户的买家父母,没办法或者坚持不下来给用户助力。那么买家的助力谁去给?或许还需要个买家的社交平台载体。把买家的焦虑挖掘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