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WERTY

最近切换成全键盘输入法,据说可以锻炼双手防止老年痴呆,赶紧来试试。


猛的一下是真的不习惯,从 2006 年接触第一款手机就是九宫格啊。当年如日中天诺基亚值班机的按键是真的经典,记得第一天到大学宿舍,有个老乡那九宫格的手速简直起飞,还给我们演示在裤兜里面盲打,牛皮大王。

但是体验下来发现全键盘的容错性和精准性是真的调教的好,我用的是微信键盘,感觉已经做到了区域识别,你就在键盘上大概的字母位置点上去之后就可以出来精准的短词或者长句,联想修正能力优秀。

想起来也是挺逗的,当初 qwerty 键盘就是因为技术之初打字太快容易机械故障,所以调整的布局可以降低按键之间点击时间。后来这种按键方式逐渐成为用户共识得以保留。现在我们又要效率和准确,不变的布局在不同的时代焕发新生。

这不就是典型的老瓶装新酒嘛!产品设计里面的很多经典设计早已打穿用户心智,我们在需要做的创新,不一定是改变他们,而是更新他们的内核。

这里有2个维度可以解释这个现象,首先从用户体验设计的层次来看,我们保留经典的已经形成用户心智的表现层、框架层,而去更新迭代突破更往下的资源、能力、战略层的内容,由此可以让用户在熟悉的认知里面感受到强大的生机。

另外从用户体验价值来单看表现层、框架层,如果新价值-旧价值-用户切换成本,还不如旧价值也就确实没有必要,往往仅凭体验的表层实现用户迁移概率也是极低的。

有没有想过你的用户想要的是什么?

常见的搜索引擎的交互窗口时一个输入框,可以搜索文本、视频、图片、网站、音乐等等。
通常也会有一个分类导航:图片、地图、音乐、视频etc
足够简单的背后代表着足够复杂的逻辑。

不让用户走回头路,及时的发现错误并提示,同时也尽可能减少错误发生的可能。有些意识是用户的潜意识认知,也就是常识范围,我们认为的常识通常不一定会表达出来。
比如:我对一个同事说等你空了我找你核对一个需求;背后大概率对应的是工作时间范围内、工作场合内。不可能是晚上、咖啡馆。这是一种角色框架层的共识信息。

如果产品没有及时识别到共识信息,或者没有再正确的逻辑节点去识别,会造成最终用户体验的逻辑混乱。比如一个交互流程,最开始就应该定义正确的信息,放在最后提交做判断提示。就会让用户非常的不爽,甚至于愤怒,特别是这个共识信息如果是过程的依赖的话,相当于用户要推到重建自己的交易行为。那么这次交易就是失败的,如果是一个开放的场景,我们就失去了这个用户。就算是一个封闭的使用环境,我们也失去了用户对于产品的好感。

为自己的用户考虑,为每一个交易价值的实现和顺畅考虑,可见很重要。

交互即交易!!!#潜意识##ispiik小站#

iSpiik快记125:一个用户的割裂与统一

得到2020年#时间的朋友# ,沈祖芸老师有句话:“世界不是按照领域来划分的,而是围绕挑战组织起来”

说说产品,如今的社会形态,用户自然群体的划分模式似乎也已经过时,数字化的渗透让维度更加丰富、交纵,用户的细分、市场的细分更多的也会采用虚拟的数字化维度来叠加出来,或者叫做场景划分。

单就社交产品而言,对同一个用户而言,他需要熟人关系的微信、开放媒介的微博、刺激猎奇的陌陌、孤独与真实的一罐。所以,一个人还是一个人吗?你的用户可能是四分之一个人.

罗胖国民总时间这个概念也是神奇,咱们得像当年马化腾说罗胖60s是个好概念一样去看待#ispiik小站#

iSpiik快记108:产品、功能、用户的生命之舞

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成长借助不同的用户群,用户的故事过去了,产品成长了;产品跨越了某个用户群,用户也可能跨越不同产品;用户和产品都在找动态的匹配,这种不平衡的状态,或许就是发展的源动力。

产品、功能、用户,几者的生命周期存在不同的层状交叠,同一个产品中的不同功能也在面临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用户群

iSpiik快记078:用户怎么说≠用户怎么做

记得梁宁老师产品思维30讲里面举了个索尼音响的用户访谈,大致是问用户新的音响他们偏向选择什么颜色,提供黄色和黑色可选,大多数都选择了黄色。然后访谈结束,组织者说门口有黄色和黑色的音响作为回报,每人可以任选1个带走,结果清一色的选择了黑色带走……

用户怎么说≠用户怎么做
这个现象现实中也很多,我们说自己明天要早起、他说明天开始减肥、他说旅行中希望导游可以全程陪同,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不是说用户蓄意,更像是信息不完备情况下或特定非典型场景的引导导致的偏差。

前两年做旅游交易系统产品时候,对于销售、财务反馈的优化问题,我往往更愿意到他的工作场景中去查看相应的问题。经常会留一句:今天再现这个情况时候发个消息,我现场了解下。这种情形基本上用户可以边做边说再加上真实场景,bingo!往往你会挖出这个表面问题背后的隐藏问题#ispiik小站#

iSpiik快记072:用研误区-客户、用户

再说#用户研究# ,接触到的大多传统中小民企基本是没有的,因为大多人根本没搞清楚客户和用户的区别、也没搞清楚用户个体和用户群的区别。

【常见的误区就是】:
1、产品是为用户设计的,但是却不断的问客户我们的产品该如何改进,客户能代表用户吗?不能。客户只会让自己利益最大化
2、接触一些用户,了解到了用户感人肺腑的需求,将其以为是产品用户群的需求。个体不等于产品典型用户,典型用户是用户群,你接触的可能根本不是典型用户,方向不偏才怪

传统旅游批发一直比较痛苦,中间隔一层终端门店,总感觉距离真实用户差了点距离。且不说鸡和蛋的问题,假定已有的产品也具备了相应的用户,至少应该采用活动运营的思路,去找数据佐证推断,产品设计上曾做了这个思路(未来的旅游产品中可以形成如图1的信息闭环),可惜现在还未实现。这个也是旅游行业太多参与方导致的现状,但是从产品的低耦合角度去看这种产品模块,或许有新的空间。#ispiik小站#

iSpiik快记071:用研贯穿产品生命周期

用研会贯穿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的成长和用户的成长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也就意味着用户也会存在迭代,用户特性变化,或者产品的成长衍生出来更合适的用户群体

iSpiik快记070:用户研究这件事儿总是不那么像回事

#用户研究# 这件事儿总是不那么像回事
理论上的经营业务逻辑中,市场调研、用户研究总要列在前头,但是实际中大多数的产品、组织或许都没有像回事的搞过用户研究。可能是老板拍脑袋、经验丰富的业务人员提供经验决策、或者是查了查相关的资讯。。。

上面最次还有点经验积累,或多或少还是从用户那里带过来的反馈。最怕的是:你以为用户需要个什么什么产品、什么什么功能,又让我想起来抖音上top1民间发明家“大酱有想法”,他以为地球🌍人需要的东西太多了(当然这是从实物产品角度,如果看抖音运营这个产品,他又是成功的)……

典型的用研方法:
1、数据分析(前提你得找得到数据,日志也好、行为数据也罢、行业地区人群等)
2、调查问卷(现在网络上有不少,现实中也会偶尔遇到大妈或者一个临近毕业的学生、或是新开业的一个健身房做问卷调查)
3、用户访谈(有点像电视里经常看到的审问犯人一样,记录 观察 暗中观察,不过真实的用户你可不能这样)
4、可用性测试(招募试机玩家算是这个类型)

如何启动:
大战略确定——>用研目标确定——>用研方法选择——>制定用研计划——>采集信息——>信息整理——>分析

注意⚠️踩坑:
a 做用研的目的就是想了解典型用户,避免设置人为筛选条件产生样本偏差,比如:觉得人多就只去写字楼附近,那结果就可能存在较大偏差
b 问卷设计中注意预留区分性问题,用来排除非目标用户,提高信息的准确度,比如:你要调研没有驾照的人对驾校选择的相关意愿信息,那有驾照的人提供的信息自然就可以排除
c 世界如此喧嚣,真相何其稀少。我们要找的是真相,不要被脱离实际的描述带偏,当然我们自己也不能把用户带偏到脱离实际的境地,需要找的是还原真实的世界

你遇到的还有哪些用研的坑呢?#ispiik小站#

iSpiik快记068:正确的做当下正确的事情

去年原团队和某匣科技公司联合开发旅游B端产品,作为甲方难免催的急一些,所有人都感觉乙方不给力,期望的时间内这里上线不了那也上线不了。

岂止是人力巨贵的产品团队,连当时的旅游团队也是如此 门店客户/游客又n多对产品的需求,我们还不是一样遥遥无期

究其根本,不是不为,是那个时刻那个资源那个形势下,我们都要找到对自己组织发展产品发展最有力的事情去做,体现出来就是做那个feature做什么产品。

没有资源完全充足的团队和环境,所以总需要找杠杆最大的,ROI高的动作。

我们可能面临的是:高端vs大众客户、城市vs区县、男性VS女性、老年vs青年、老客户VS新客户……当然,你无需满足也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ispiik小站#

iSpiik快记067:你心中的用户是谁?

#用户# 你心中的用户是谁?
做旅游产品售卖,你的顾客可能是一个筹备蜜月的新郎、一个安排亲子游的妈妈、一个感恩父母的儿子、一个组织公司会奖的行政经理…

有的人买来自己出游,有的人买来为了让别人出游,所以用户≠客户,用户要使用产品消费产品,客户产生交易的动作是消费者。比如:一个公司要采购一批员工座椅,大概率是以老板颜色款式性能喜好为主,然而员工才是用户,他自己只是客户。

用户与客户可以是同一人,也可以是分离的,这在tob的产品中很常见,决策者是代表,用户却是被代表的人。

回归到产品内部,也存在客户,我们要销售产品,那么相关的销售人员、售后人员、甚至行政策划财务也都可以算作用户,只是他们的优先级、价值杠杆不同,被分别对待而已,但他们都算产品的一部分(都会给产品有信息回路)

B2B2C的模式中,2b的环节比较典型,是把产品销售给客户,客户把产品销售给用户,如果清楚这点,那销售过程中打动客户的也必然是以用户为中心了 #ispiik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