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piik快记125:一个用户的割裂与统一

得到2020年#时间的朋友# ,沈祖芸老师有句话:“世界不是按照领域来划分的,而是围绕挑战组织起来”

说说产品,如今的社会形态,用户自然群体的划分模式似乎也已经过时,数字化的渗透让维度更加丰富、交纵,用户的细分、市场的细分更多的也会采用虚拟的数字化维度来叠加出来,或者叫做场景划分。

单就社交产品而言,对同一个用户而言,他需要熟人关系的微信、开放媒介的微博、刺激猎奇的陌陌、孤独与真实的一罐。所以,一个人还是一个人吗?你的用户可能是四分之一个人.

罗胖国民总时间这个概念也是神奇,咱们得像当年马化腾说罗胖60s是个好概念一样去看待#ispiik小站#

iSpiik快记108:产品、功能、用户的生命之舞

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成长借助不同的用户群,用户的故事过去了,产品成长了;产品跨越了某个用户群,用户也可能跨越不同产品;用户和产品都在找动态的匹配,这种不平衡的状态,或许就是发展的源动力。

产品、功能、用户,几者的生命周期存在不同的层状交叠,同一个产品中的不同功能也在面临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用户群

iSpiik快记078:用户怎么说≠用户怎么做

记得梁宁老师产品思维30讲里面举了个索尼音响的用户访谈,大致是问用户新的音响他们偏向选择什么颜色,提供黄色和黑色可选,大多数都选择了黄色。然后访谈结束,组织者说门口有黄色和黑色的音响作为回报,每人可以任选1个带走,结果清一色的选择了黑色带走……

用户怎么说≠用户怎么做
这个现象现实中也很多,我们说自己明天要早起、他说明天开始减肥、他说旅行中希望导游可以全程陪同,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不是说用户蓄意,更像是信息不完备情况下或特定非典型场景的引导导致的偏差。

前两年做旅游交易系统产品时候,对于销售、财务反馈的优化问题,我往往更愿意到他的工作场景中去查看相应的问题。经常会留一句:今天再现这个情况时候发个消息,我现场了解下。这种情形基本上用户可以边做边说再加上真实场景,bingo!往往你会挖出这个表面问题背后的隐藏问题#ispiik小站#

iSpiik快记072:用研误区-客户、用户

再说#用户研究# ,接触到的大多传统中小民企基本是没有的,因为大多人根本没搞清楚客户和用户的区别、也没搞清楚用户个体和用户群的区别。

【常见的误区就是】:
1、产品是为用户设计的,但是却不断的问客户我们的产品该如何改进,客户能代表用户吗?不能。客户只会让自己利益最大化
2、接触一些用户,了解到了用户感人肺腑的需求,将其以为是产品用户群的需求。个体不等于产品典型用户,典型用户是用户群,你接触的可能根本不是典型用户,方向不偏才怪

iSpiik快记072:用研误区-客户、用户插图

传统旅游批发一直比较痛苦,中间隔一层终端门店,总感觉距离真实用户差了点距离。且不说鸡和蛋的问题,假定已有的产品也具备了相应的用户,至少应该采用活动运营的思路,去找数据佐证推断,产品设计上曾做了这个思路(未来的旅游产品中可以形成如图1的信息闭环),可惜现在还未实现。这个也是旅游行业太多参与方导致的现状,但是从产品的低耦合角度去看这种产品模块,或许有新的空间。#ispiik小站#

iSpiik快记071:用研贯穿产品生命周期

用研会贯穿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的成长和用户的成长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也就意味着用户也会存在迭代,用户特性变化,或者产品的成长衍生出来更合适的用户群体

iSpiik快记070:用户研究这件事儿总是不那么像回事

#用户研究# 这件事儿总是不那么像回事
理论上的经营业务逻辑中,市场调研、用户研究总要列在前头,但是实际中大多数的产品、组织或许都没有像回事的搞过用户研究。可能是老板拍脑袋、经验丰富的业务人员提供经验决策、或者是查了查相关的资讯。。。

上面最次还有点经验积累,或多或少还是从用户那里带过来的反馈。最怕的是:你以为用户需要个什么什么产品、什么什么功能,又让我想起来抖音上top1民间发明家“大酱有想法”,他以为地球🌍人需要的东西太多了(当然这是从实物产品角度,如果看抖音运营这个产品,他又是成功的)……

典型的用研方法:
1、数据分析(前提你得找得到数据,日志也好、行为数据也罢、行业地区人群等)
2、调查问卷(现在网络上有不少,现实中也会偶尔遇到大妈或者一个临近毕业的学生、或是新开业的一个健身房做问卷调查)
3、用户访谈(有点像电视里经常看到的审问犯人一样,记录 观察 暗中观察,不过真实的用户你可不能这样)
4、可用性测试(招募试机玩家算是这个类型)

如何启动:
大战略确定——>用研目标确定——>用研方法选择——>制定用研计划——>采集信息——>信息整理——>分析

注意⚠️踩坑:
a 做用研的目的就是想了解典型用户,避免设置人为筛选条件产生样本偏差,比如:觉得人多就只去写字楼附近,那结果就可能存在较大偏差
b 问卷设计中注意预留区分性问题,用来排除非目标用户,提高信息的准确度,比如:你要调研没有驾照的人对驾校选择的相关意愿信息,那有驾照的人提供的信息自然就可以排除
c 世界如此喧嚣,真相何其稀少。我们要找的是真相,不要被脱离实际的描述带偏,当然我们自己也不能把用户带偏到脱离实际的境地,需要找的是还原真实的世界

你遇到的还有哪些用研的坑呢?#ispiik小站#

iSpiik快记068:正确的做当下正确的事情

去年原团队和某匣科技公司联合开发旅游B端产品,作为甲方难免催的急一些,所有人都感觉乙方不给力,期望的时间内这里上线不了那也上线不了。

岂止是人力巨贵的产品团队,连当时的旅游团队也是如此 门店客户/游客又n多对产品的需求,我们还不是一样遥遥无期

究其根本,不是不为,是那个时刻那个资源那个形势下,我们都要找到对自己组织发展产品发展最有力的事情去做,体现出来就是做那个feature做什么产品。

没有资源完全充足的团队和环境,所以总需要找杠杆最大的,ROI高的动作。

我们可能面临的是:高端vs大众客户、城市vs区县、男性VS女性、老年vs青年、老客户VS新客户……当然,你无需满足也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ispiik小站#

iSpiik快记067:你心中的用户是谁?

#用户# 你心中的用户是谁?
做旅游产品售卖,你的顾客可能是一个筹备蜜月的新郎、一个安排亲子游的妈妈、一个感恩父母的儿子、一个组织公司会奖的行政经理…

有的人买来自己出游,有的人买来为了让别人出游,所以用户≠客户,用户要使用产品消费产品,客户产生交易的动作是消费者。比如:一个公司要采购一批员工座椅,大概率是以老板颜色款式性能喜好为主,然而员工才是用户,他自己只是客户。

用户与客户可以是同一人,也可以是分离的,这在tob的产品中很常见,决策者是代表,用户却是被代表的人。

回归到产品内部,也存在客户,我们要销售产品,那么相关的销售人员、售后人员、甚至行政策划财务也都可以算作用户,只是他们的优先级、价值杠杆不同,被分别对待而已,但他们都算产品的一部分(都会给产品有信息回路)

B2B2C的模式中,2b的环节比较典型,是把产品销售给客户,客户把产品销售给用户,如果清楚这点,那销售过程中打动客户的也必然是以用户为中心了 #ispiik小站#

iSpiik快记059:杠杆效应

2020很多传统企业挂掉,相比互联网企业则不少峰回路转第二春的景象。这就是#杠杆效应# 的差异:

①在传统企业杠杆没有那么大,你的盈利可能就是单一的卖“产品”(实物或者虚拟),但互联网盈利是多元的;在模式上面传统的赚产品相关价值,互联网则是赚生态闭环价值

继续阅读iSpiik快记059:杠杆效应

iSpiik快记056:组织形式有哪些?变化背后是市场和用户在变

线形组织——指令源唯一,不越级,相邻两层具有最铁的关系,但是路径太长;看到很多谍战中,你的联系人只有上线***…
职能型组织——大国企,这个不摆了,中国最不缺;官大一级压死人,是个官儿都能对低级的说个事儿,指令矛盾,弄得不知所措,结果就是要不你得圆滑、练就左右逢源,要不干脆站队
矩阵型组织——比较灵活的组织形式,可以与职能型或者线形组合使用,出现矩阵模式同时还要指定纵向或者横向作为主指令源,避免冲突

组织形式的变化,其实是因为市场、用户在变,终归是服务于市场和用户的;

职能型的千人一面,用同一个加工程序要搞定不同的问题,越来越不现实;矩阵型组织,千人千面,不同问题不同组织搭配,可以作为短期的内部存在,无碍于整体战略却兼备了机动能力,比起线形或者职能型组织则鼓励了创新、更重视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