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piik快记119:用户目标与产品设计

钉钉大概是在4.5左右就可以对话界面发起投票了,我们曾用这个来进行每天中午的点餐统计;微信的文件传输助手怕是你的记事本吧(据说有人恶搞把自己头像和昵称都改成文件传输助手,然后收到了不知所云的东西)…阿迪的一件运动外套被我用来做饭刚刚好做为油烟防护服

产品设计的过程是从关注用户目标(问题)开始提供解决方案的,然用户是从问题开始去寻找解决方案的。这就意味着如果问题是真实的, 你的方案大概率可以奏效,但是对应初始用户群和初始预计场景可能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偏离。产品难免遇到这种情况,就像之前有人因为车票难求就报名一个到那里的旅游团。

如果产品有这种情况,你说是产品之幸还是之错呢?其实不妨就让用户感受到产品对这种存在的推波助澜,指不定这是个新的市场机会#ispiik小站##产品设计#

iSpiik快记084:用户想要的—>需要的

用户会为想要的而不是需要的东西轻易买单

想要的是用户内心产生的,这是源自人的层次需求;需要的是用户根据真实世界在自己认知的投射,产生的自我解决方案 想要的——>需要的,整个过程极短且较难察觉,常规上人们不会去刻意解构整个过程,但不代表它不存在 比如:得到有时卖的不是知识而是焦虑消除

iSpiik快记083:解构用户,建构产品

说需求分析像是需求管理的催化剂,从用户需求到产品需求的过滤器。需要经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iamsujie提出了典型的Y模型,找到用户的本质诉求然后形成产品功能。

iSpiik快记083:解构用户,建构产品插图

从问题到解决方案,其实是解构和建构的过程,解构用户(打的够散,看到真实世界) 建构产品(极具收敛进行产品提炼)。 ​​​​

iSpiik快记080:用研-数据分析、采集点预留

每个城市大概都有个叫富人区的地方,在重庆的渝北区被本地人叫做富人区,印象中那里的人口密度要小得多、道路也宽敞、房屋也稀疏,还有个典型特点就是别墅盘数量多。

之前旅游团队做数据分析,地域*客单价纬度数据的呈现也说明了这个问题,重庆主城9区+区县,按照区域划分渝北区的客单价果然第一☝️

#数据分析# 也是用户研究的一种方法,信息化的进程让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行为、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对象被数字化了,数据的大量产生为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我们的起居、出行、沟通、消费、偏好等映射到不同的载体上面,再与关联动作的数据叠加,展开到时间线、空间,会得出充满想象的结果…不过数字化存在对真实世界信息的压缩,所以数据分析之后相对应的还会有辅助真实世界验证。

在活动运营中同样有数据分析的部分,活动运营会基于已有信息作出战术方向部署,然后提取相应数据进行分析佐证推论,尝试分析解释,修正下一次活动运营。

既然数据后续也会用到,就应该在产品设计中尽可能早地做好数据预留采集点,建筑中有小工会专门做“预留”各种管线,然后才会有大家看到的混凝土搅拌车过去浇筑混凝土。同样是产品,又是一样的味道。差别在于工程的预留会构成产品的使用实体,互联网产品的数据预留点用来帮助策略和产品优化 #ispiik小站#

iSpiik快记075:用研-#调查问卷# 设计

#调查问卷# 设计,现在各种网络问卷平台极大的降低了问卷难度,问卷星、腾讯问卷、甚至做表单的番茄表单、表单大师、再甚至于钉钉自己的表格搜集功能。大概率是很少再见到纸质的大街上的问卷调查了(特定场景的除外)。

大致分为开放问卷和组织内问卷,开放的当然需要自己选择合适的投放渠道(微信平台、微博、网络、其他社区等),组织内部的多数是结合协同平台组织在线的优势实现。

说起来简单,但一份好的问卷设计还是讲究的:
①从用户研究角度出发,先定性调研确定方向和划分因子(比如用户访谈的开放式信息采集,或者实际中时你的经验拍脑袋),为问卷调查的定量信息采集做准备
②问卷设计以封闭式问题为主、题量保证3~5分钟完毕
③用户基本属性信息放在问卷最后,以致用户投入沉没成本之后大概率会在描述个人属性信息,不然开头可能用户就直接关掉页面走人了
④问题的设置避免引导性干扰,比如不要问用户是否是非问题,而转化为愿意分享区间打分或喜好程度打分
⑤问卷中段注意设置区分性问题(即你目标用户的特征值作为选项),用来过滤掉非目标用户群(比如你产品要主攻想一次性通过驾照考试的用户,那就剔除掉没有选这个选项的问卷),提高问卷信息准确
⑥避免数字误区,留意绝对值和相对值,极少的样本量如果去谈比例就是扯淡
⑦如果是在线问卷,避免在回答之前可以查看投票比例,用户很可能会被带节奏

【一次问卷调查,要走的路】:
问卷目的(确认某种特征值的用户群属性、某个用户群的特征值,贴近真实目标用户,找到产品机会,改进策略、产品、服务等;当然也验证自己的假设推论和既定策略)
调查对象(人群选择)
投放渠道
投放周期
分析
#ispiik小站#

iSpiik快记074:谁没有经历过不那么完美的用户大会?

用户大会的频次想必都不高,筹备、人员、耗费都比较大,控制要求较高,能经历的都是财富。

2019年1月春节临近,那时候正在和美匣科技联合做旅游ERP 4.0版本,腊月二十三搞了个用户大会,乙方是给出了boss+产品leader+交付的4人阵容。我们则是本着恨不得把未来五年规划的用户需求都拉出来,阵容则是boss+操作部门总监+销售部门总监+销售经理代表+操作经理3人+项目PM的共计12人阵容。

16人用户大会一触即发,可想而知:
开局上次需求会系统演示之后,马上进入到拉锯战,无休止的发散讨论,大到产业链布局小到一个游客名单录入的细节,从沟通、讨论、拉锯一直到争论甚至尴尬,最终结果就是整整一下午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啥子都求没得。就得到一点,双方年后全力开火!

从产品角度复盘当时的用户大会的话:
for what?大会是否有清晰的标的,当时是模糊的。甲方是类似于项目外包的姿态,可毕竟没给项目外包的钱,乙方是核心用户的态度,但是产品上行业渗透欠佳以致路径规划未必最优,另外没拿到相应的回报也决定了不可能以项目的态度持续对待

when?where?how?时间地点人物设备材料,材料上是欠佳的。大会做不了决策,所以更多作用应该是通达信息、或者展示信息,事后分析提炼。而材料上,应该在有决策者参与的会议场合提前给决策者通气,协调共同的决议方向、流程。因为大会跑偏,多数时间是大boss无法代入。对会议组织者有了新的要求,把控到信息流达到呈现的层次 最多是准确理解的层面。

who?典型用户,那次大会算是双边会议,甲方边的典型用户销售、操作、财务、boss,乙方边的典型用户产品、开发。甲方要呈现自己的需求场景,乙方要描叙自己的产品路径规划

what.会议结论,资料整理,re给参会者

继续阅读iSpiik快记074:谁没有经历过不那么完美的用户大会?

iSpiik快记073:用研中的结论验证

工程管理中有个室内环境质量验收,大致时关于苯 甲醛 氡 氨 TOV之类挥发物,其中抽检的思路时首先按照标准抽检,如果合格则过,继续进行下一批,如果下一批发现不合格,则需要抽检数翻倍同时原不合格房间全数检验。

这个在用户研究的结论验证中比较相似,小批量定性得出基本论断(区分因子),再来几批进行追加验证。从而确保用研结论的靠谱程度
#ispiik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