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为什么会离开前公司,一家区域东南亚境外旅游NO.1的批发商,全国峰值10家+分子公司的拟IPO旅游集团,年输送游客50万+人次。
首先,不是旅游行业边界的问题,只是旅游行业太大,而团队钻入的细分空间存在边界,同时团队的认识存在边界,让我感受到无法突破的窒息感。由此也引发了自己对旅游行业、旅游服务商未来方向的一些思考,分享探讨。
继续阅读2020年后的未来旅游服务商,路在何方?说说我为什么会离开前公司,一家区域东南亚境外旅游NO.1的批发商,全国峰值10家+分子公司的拟IPO旅游集团,年输送游客50万+人次。
首先,不是旅游行业边界的问题,只是旅游行业太大,而团队钻入的细分空间存在边界,同时团队的认识存在边界,让我感受到无法突破的窒息感。由此也引发了自己对旅游行业、旅游服务商未来方向的一些思考,分享探讨。
继续阅读2020年后的未来旅游服务商,路在何方?前些天工作原因和重庆某做政府盘旅游数字解决方案的团队一个leader对话,因为我提到客单问题,对方提出了关于之前黄金周重庆成都客单差异的问题
问:重庆和成都为什么在黄金假期的客单有近一倍之差?(重庆在人均500档 成都是1000+档)
答:既然说到客单,咱就不谈基数问题了,基数另说。
一个人既然到了消费地,最终客单的呈现,抽象核心2个点——消费点和消费路径。
a 有没有足够的消费点
b 有没有优化且合理的消费路径
我带着钱来了,去重庆是花、去成都也是花、去贵州还是花,你得给我能够消费的内容啊,然后可以让我玩的不能自拔才行啊。
后来查了下资讯,还真有资讯扒了这个问题,只是大面上说成都营销包装好,两地游客群存在重复。算求,本质还得落到细节抓手上。
众信作为民营旅行社第一股,疫情年境外业务受挫严重,门店业关闭了不少。反应到股市上面2020年也是大起大落,中间小玩儿入手了一点众信股票,中间有段时间很是苦恼,特别是当连连下跌的时候,整个旅游板块都不见起色。
但是回想冯滨出山,众信和阿里战略合作,入驻海南,探索旅游行业人财新模式,从这个基本逻辑上面判断也就宽心了,传统模式下的资金利用率之低,相比其他行业简直是不敢比,行业的信用体系之难(原来溢美金融搞得信用白皮书之类的也不过是一阵风过)。而这些能力恰恰是阿里体系成熟的能力。
PM12条笔记(粗体字是PM12条,细体字是自己的感受):
1. PM首先是用户;
【PM面临的锚点很多,内部会存在协作锚点、内部利益锚点,但没有用户,pm又作何用。在个人与组织共生局整矛盾中,我思考过依存关系这个点,PM存在的价值就在于用户价值的实现,然后才有商业价值和岗位价值(个人价值)】 继续阅读产品之道|再看俞军老师“PM 12 条”
#银梅可乐# 冬日阳光下,一口银梅可乐下肚,完全没有#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甜腻、入口时混合刺激的劲头、回味的舌燥难受。
第二口,时间就可以拉回很多场景:
“炎炎夏日的麦田地头,拿着爸妈给的两块钱,骑着破自行车或者地奔到村里的小卖部“2瓶冰镇银梅口乐”,然后就兴腾滕的满头大汗的冲回去地头,喊过来正在劳作的爸爸妈妈,一家人一起坐在地头树荫下,爸爸用手边农具“吱…滋!”的一下翘掉瓶盖,一股冷烟就从可乐瓶子里面冒了出来…”
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很多……
所以,你的用户你了解吗?
有情怀的,这是本就有情感链接的一群用户,需要唤起记忆,触发场景触发用户情绪
新的用户群,需要传递你的价值主张,本草配制啊,就好像为什么你要用金银花乌梅良姜丁香蜂蜜原料一样,打动用户的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出发的
就目前来说,银梅可乐没有清晰的饮料市场定位,难免有些尴尬,就像0糖0脂0卡这个概念其实农夫山泉早就做了这种饮料,只是没有抽象这个用户场景。而银梅可乐,一句“本草配方,减负劲爽”显然不够,劲爽那是百事的啊。
我一直记得爸爸小时候给我说,从他们厂边经过,外面熬过的那些金银花乌梅渣渣堆得跟小山包一样…
(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使命愿景,确定出来标的(产品概念图);
接着是产品路径规划(产品路径地图),组队,目标分解,过程把控(这里可能是N个小螺旋);
创造用户价值(群众是产品的用户、员工是组织的用户)、产品价值、商业价值。
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成长借助不同的用户群,用户的故事过去了,产品成长了;产品跨越了某个用户群,用户也可能跨越不同产品;用户和产品都在找动态的匹配,这种不平衡的状态,或许就是发展的源动力。
产品、功能、用户,几者的生命周期存在不同的层状交叠,同一个产品中的不同功能也在面临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用户群
这样的案例在生活中听到、看到的实属不少。所有的BP大概就是拿着自己的目的作为撬动资本的手段吧,呵呵。高考时目的吗,显然不是,它只是进行人才分流筛选的手段,但是高考前学生的目的就是它,但是对于家长和学校又在用这个目的当作手段去激励和引导学生。做产品也不是目的,是实现商业价值的手段而已,商业价值又是为了完成使命愿景。
切忌把本该是手段的东西当作目的:有个人吃饭用勺子,勺子本来是工具而已,他非要找到一个完美的勺子去吃饭,结果饿死了(杜撰情节,现实中可能是你公司里面的KPI、某项极其形式的制度;最近纯银v分享个例子,他在taptap群给成员说不用回复收到,结果下面一排整齐的收到…… 先僵化后固化再优化,任正非的这个理念也要看应用背景)
目的,作为结果的同时,也是达成结果过程的一个条件。同一件事情手段还是目的是相对存在的,有了这个思维,做人做事中就会尽量避免短视行为,保持对远方的关注。#ispiik小站#
产品实现过程中有大量的协作,沟通是协作、信息管理是协作、审批流程也是协作,做产品是在数字化真实世界,做产品的过程也需要#数字化# 加速
产品实现过程中,工作量评估出现不止一次:
①需求要想活,你得描绘它的性价比,在需求list入包的时候要初步评估一边工作量
②立项之后,需求确认冻结,这个节点有一个纳入工期的工作量评估,这个是需要尽可能贴近事实的
这个地方通用的三点估算法:(最乐观+最悲观+最可能)/3作为项目时间计划里的工作量。
为什么要估算?我们结构化拆解一下,工作时间包含:
准备和收尾时间
不可避免的中断时间
低负荷工作时间
正常负荷工作时间
其他交纵事项占用时间(比如某个攻城狮的紧急bug修复)
工期的得出怎么来?
①项目是有一个个功能list的点来的,称之为工序,工序之间存在逻辑关系,比如不张嘴怎么吃饭
②各个point的工期是条件
③其他的技术间歇、组织间歇等
④一个工期计划中,必然有一条隐形的关键路径,大佬尽量安排到关键路径,因为这个路径的延缓和提前是直接与工期相关的
#ispiik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