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保持审慎却也无知

我们对新的东西保持审慎,却也无知。如果信息缺乏,并且信息不足以支撑结论,那对错也就难分。保守的认为按照既定的发展轨迹去前进,当然不会出什么大错,同时参与者的确定性较高,比较让人踏实,不会产生过多的心理挑战。大胆点的往前考虑一步,工作量、资源消耗不见得增加,只是拿出尝试性的姿态,保持战斗的界面,可能无果而终,终究多一种可能性,前卫的触角如果链接上未来,那就是增益效果明显。

如此来看,你认为那种思路更好?

我们的生活,玩儿的都是人性

2023年准备在暑假酷暑来临之前,赶着末班车出去旅行一趟。


当时翻了途牛网、携程网、美团、抖音,问了旅游百事通、携程门店、小红书。
路线从北京、山西、华东、西北、湖南、广西、川西,最后落到了彩云之南。
原本五一计划的路线,当时改道去了贵州。这次决定重回云南路线。

中间发生几件有意思的事情:
1、有限资源下人对损失的厌恶:
有限的资源,多种选择备选,正常人自然想去选择最优的额。不断的对比,我们期待着最优解,可是最优解找寻的过程,也在增加我们的资源投入,以及精神内耗。

2、找了旅游门店咨询跟团,发现什么是差距
以前做旅游总接触也听说的可能都是优秀的头部门店,门店从业门槛太低了点,但是旅游从业的存活门槛可是一点都不低。你可以轻松投入一两万开一家旅游门市,拿到资质、具备经营许可、接入行业资源体系,但是对接客户这一端才是真正的核心点。两家小区的门店,基本都是流水账似的浅浅的问了目的地、时间,然后就是各种广告行程甩过来。丝毫体现不出来咨询的价值,以后的旅游门店终端其实是咨询服务终端。这点跟做产品好像啊,你的顾客或者用户给出来的只有他的问题和期望,但是真实的需求和方案是需要进行挖掘分析、路径规划和设计的。

所以我们咨询了川西、新疆、北京,而最终选择了自由行去了大理。我们自己选择的过程,其实也是在找自己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因为存在信息差,所以方案才娓娓道来。

3、表观感受原来真的很骗眼球
对于不是很熟悉的游客来说,真的会关心比对到2张旅游宣传图片上面景点的数量多少,有没有、谁多谁少,可这不也正是信息差导致的嘛。没有判断的基准,人就回归到了数量的维度,将不同深度、体验、性质的point拉到一个维度本就毫无意义。这种信息差在你体验之后也是必然会消除的,落差也就注定。

一个好的旅游咨询服务,我想需要获得的信息:
1、用户出行的时间、出行动机/目的、出行的人员组成关系、预算的弹性
2、用户当前的生活工作状态
3、用户的过往旅行经历、偏好、禁忌

需要分析挖掘、引导、推进的是:
1、用户出行的核心诉求:亲密关系升级、家庭关系融合、友情维护、心灵治愈等
2、引导用户确认内心的真实诉求
3、搞清楚用户的期望只是用户基于自己信息认知范围得到的对于自己问题的解法
4、对于用户的真实诉求设计解决方案(和通常的产品找需求简直是完全相反的路径,即便最终你有现成的产品正中客户真实需求,如果路径搞反了也不一定匹配的上)
5、辅助销售的技巧、利用买家通常的从众心理、损失厌恶等心理,完成成交

和与自己同岁的妈妈对话

2023年我三十有三岁,妈妈那个年龄时,我3岁,我姐已经8岁了,记忆里有一件最清晰的事情。

1993年,北方寒冷的冬天里,农村还没有柏油路而是鹅卵石、碎石子掺着土垫起来一条出村的主干道,没有路灯,路上更没有小汽车可以看到。主要出村通勤工具是自行车、甚至木制架子车,柴油三轮车好像也不多。

那天在村头,我撕心裂肺的哭着,满地打滚缠着扯着非要跟着妈妈一起出去,那天已经记不清楚是上午、下午、还是傍晚了,满世界只有我和我妈2个人 还有一些记不清楚面庞的路人。我妈要骑着自行车出去赶到十几里外的菜市场卖地里种的香菜,她打着我、嚷着我不让我跟着一起去。

我记忆里不知道当时怎么收了尾,只知道后来我妈拉我一起回家进行了一番安顿。后来她有没有再出去,也记不清楚了。

大概几年前,我妈有次提起到这件事情,我脑子里对那个年龄段只记得几个记忆的片段,这一段始终是非常清晰的。我妈说想一下当时那个香菜能卖几个钱啊,有啥朱贵的,小时候天天卖菜真是让你姐俩受了不少苦,从小都得自己姐弟俩在家做饭吃、喂猪什么的。

想来我妈又怎么会想这样呢?那个和自己同样年龄的生命里,过的生活早比如今的我们多万般的磨难,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而已啊。

妈妈是她的一个身份,可一直以来我更想她是她自己。

如果记忆是一幅画,如果记忆是另一份芝士世界,希望对那个世界的我妈说一句:未来的儿子非常感谢成长中你给与他的一切爱与包容。
#是妈妈更是ta自己##同岁妈妈#

世间这么多年的居住体验:远离高层

我楼下住着一对中老年夫妇,最早应该是他们儿子儿媳在这里住,因为有一次夜里电视声音大太去敲门提醒见过一次。后来就换成了这对上一辈,爱好变了,一是看电视、二是老年 ktv,因为看电视去敲过两次门贴过一次门,一次是面对面沟通了,另外一次是搞错了 原来是楼上,还打印贴过一次他家门。

关于 ktv 这个爱好从疫情封控那年开始,直接望窗外喊过哪家音乐关小点,也打过物业去上门提醒,现在这些都有改善。这种上门交涉,可能还是会有一定的心里影响。这就是住在高层的人群不得不面临的,你得注意时间 注意周围邻居的基本底线。

楼上邻居也挺离奇的,最开始是业主空了有几年一直没有人住,我也享受了几年清净的居住环境,没有上一层的活动声音是真的爽。后来 20 年入住了一对中老年夫妇,对,又是中老年,不过这对据说是公司的职场人士,看起来跟楼下的那对就截然不同的风格,因为电视声音大敲过两次门,因为冬天他们一直开空调,空调就在卧室位置噪音影响,我直接联系房子业主,喊着物业一起入户检查。让他们找空调售后调整机位,有一次把他们惹毛了,还搬出来二类建筑的噪音分贝标准。后来可能是不忍纠扯,这对夫妇搬走了。接着又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看着是中年),因为世界杯那段,他们嗨得一批,直接上门敲他们门!管他青春有几届世界杯,我今天只想睡。

为什么会对这种声音这么敏感?回想了过往经历,小时候在农村,没什么汽车,老家就安静的不行。高中时候又因为养殖住在地头屋舍几年,那就更安静咯。高中宿舍前 3 年都是七八十个男生的上下铺,一个比一个的床,当年学生的作息只能说是真的高度一致,除了几个半夜梦游发癔症、白酒灌倒矿泉水瓶子偷喝发酒疯的,几乎也没啥躁动。更别提复读那年的军事化宿舍,有一个严苛而和蔼的老头带着有一点障碍的儿子(约快 30 岁)共同管理,那真的是世外桃源啊。后来又和好哥们儿到学校对面的教师出租的储物间居住,那就是一层,你说有多安静就有多安静。

毕业后住到公司宿舍直接是 3 居室,7 层楼的顶层,哪有什么噪音,这是公司的员工小区,自建的。到重庆住过别人铁路系统的家属楼小区、住过酒店公寓室的跃层、住过大体量成熟配套的核心地段宽敞两居。却从来没有现在的这种经历。

这就是这些年关于住的一条时间线🧵只能是远离城市高层,减少精神内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