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玩儿的都是人性

2023年准备在暑假酷暑来临之前,赶着末班车出去旅行一趟。


当时翻了途牛网、携程网、美团、抖音,问了旅游百事通、携程门店、小红书。
路线从北京、山西、华东、西北、湖南、广西、川西,最后落到了彩云之南。
原本五一计划的路线,当时改道去了贵州。这次决定重回云南路线。

中间发生几件有意思的事情:
1、有限资源下人对损失的厌恶:
有限的资源,多种选择备选,正常人自然想去选择最优的额。不断的对比,我们期待着最优解,可是最优解找寻的过程,也在增加我们的资源投入,以及精神内耗。

2、找了旅游门店咨询跟团,发现什么是差距
以前做旅游总接触也听说的可能都是优秀的头部门店,门店从业门槛太低了点,但是旅游从业的存活门槛可是一点都不低。你可以轻松投入一两万开一家旅游门市,拿到资质、具备经营许可、接入行业资源体系,但是对接客户这一端才是真正的核心点。两家小区的门店,基本都是流水账似的浅浅的问了目的地、时间,然后就是各种广告行程甩过来。丝毫体现不出来咨询的价值,以后的旅游门店终端其实是咨询服务终端。这点跟做产品好像啊,你的顾客或者用户给出来的只有他的问题和期望,但是真实的需求和方案是需要进行挖掘分析、路径规划和设计的。

所以我们咨询了川西、新疆、北京,而最终选择了自由行去了大理。我们自己选择的过程,其实也是在找自己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因为存在信息差,所以方案才娓娓道来。

3、表观感受原来真的很骗眼球
对于不是很熟悉的游客来说,真的会关心比对到2张旅游宣传图片上面景点的数量多少,有没有、谁多谁少,可这不也正是信息差导致的嘛。没有判断的基准,人就回归到了数量的维度,将不同深度、体验、性质的point拉到一个维度本就毫无意义。这种信息差在你体验之后也是必然会消除的,落差也就注定。

一个好的旅游咨询服务,我想需要获得的信息:
1、用户出行的时间、出行动机/目的、出行的人员组成关系、预算的弹性
2、用户当前的生活工作状态
3、用户的过往旅行经历、偏好、禁忌

需要分析挖掘、引导、推进的是:
1、用户出行的核心诉求:亲密关系升级、家庭关系融合、友情维护、心灵治愈等
2、引导用户确认内心的真实诉求
3、搞清楚用户的期望只是用户基于自己信息认知范围得到的对于自己问题的解法
4、对于用户的真实诉求设计解决方案(和通常的产品找需求简直是完全相反的路径,即便最终你有现成的产品正中客户真实需求,如果路径搞反了也不一定匹配的上)
5、辅助销售的技巧、利用买家通常的从众心理、损失厌恶等心理,完成成交

iSpiik快记119:用户目标与产品设计

钉钉大概是在4.5左右就可以对话界面发起投票了,我们曾用这个来进行每天中午的点餐统计;微信的文件传输助手怕是你的记事本吧(据说有人恶搞把自己头像和昵称都改成文件传输助手,然后收到了不知所云的东西)…阿迪的一件运动外套被我用来做饭刚刚好做为油烟防护服

产品设计的过程是从关注用户目标(问题)开始提供解决方案的,然用户是从问题开始去寻找解决方案的。这就意味着如果问题是真实的, 你的方案大概率可以奏效,但是对应初始用户群和初始预计场景可能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偏离。产品难免遇到这种情况,就像之前有人因为车票难求就报名一个到那里的旅游团。

如果产品有这种情况,你说是产品之幸还是之错呢?其实不妨就让用户感受到产品对这种存在的推波助澜,指不定这是个新的市场机会#ispiik小站##产品设计#

iSpiik快记084:用户想要的—>需要的

用户会为想要的而不是需要的东西轻易买单

想要的是用户内心产生的,这是源自人的层次需求;需要的是用户根据真实世界在自己认知的投射,产生的自我解决方案 想要的——>需要的,整个过程极短且较难察觉,常规上人们不会去刻意解构整个过程,但不代表它不存在 比如:得到有时卖的不是知识而是焦虑消除

iSpiik快记083:解构用户,建构产品

说需求分析像是需求管理的催化剂,从用户需求到产品需求的过滤器。需要经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iamsujie提出了典型的Y模型,找到用户的本质诉求然后形成产品功能。

从问题到解决方案,其实是解构和建构的过程,解构用户(打的够散,看到真实世界) 建构产品(极具收敛进行产品提炼)。 ​​​​

iSpiik快记080:用研-数据分析、采集点预留

每个城市大概都有个叫富人区的地方,在重庆的渝北区被本地人叫做富人区,印象中那里的人口密度要小得多、道路也宽敞、房屋也稀疏,还有个典型特点就是别墅盘数量多。

之前旅游团队做数据分析,地域*客单价纬度数据的呈现也说明了这个问题,重庆主城9区+区县,按照区域划分渝北区的客单价果然第一☝️

#数据分析# 也是用户研究的一种方法,信息化的进程让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行为、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对象被数字化了,数据的大量产生为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我们的起居、出行、沟通、消费、偏好等映射到不同的载体上面,再与关联动作的数据叠加,展开到时间线、空间,会得出充满想象的结果…不过数字化存在对真实世界信息的压缩,所以数据分析之后相对应的还会有辅助真实世界验证。

在活动运营中同样有数据分析的部分,活动运营会基于已有信息作出战术方向部署,然后提取相应数据进行分析佐证推论,尝试分析解释,修正下一次活动运营。

既然数据后续也会用到,就应该在产品设计中尽可能早地做好数据预留采集点,建筑中有小工会专门做“预留”各种管线,然后才会有大家看到的混凝土搅拌车过去浇筑混凝土。同样是产品,又是一样的味道。差别在于工程的预留会构成产品的使用实体,互联网产品的数据预留点用来帮助策略和产品优化 #ispiik小站#

iSpiik快记075:用研-#调查问卷# 设计

#调查问卷# 设计,现在各种网络问卷平台极大的降低了问卷难度,问卷星、腾讯问卷、甚至做表单的番茄表单、表单大师、再甚至于钉钉自己的表格搜集功能。大概率是很少再见到纸质的大街上的问卷调查了(特定场景的除外)。

大致分为开放问卷和组织内问卷,开放的当然需要自己选择合适的投放渠道(微信平台、微博、网络、其他社区等),组织内部的多数是结合协同平台组织在线的优势实现。

说起来简单,但一份好的问卷设计还是讲究的:
①从用户研究角度出发,先定性调研确定方向和划分因子(比如用户访谈的开放式信息采集,或者实际中时你的经验拍脑袋),为问卷调查的定量信息采集做准备
②问卷设计以封闭式问题为主、题量保证3~5分钟完毕
③用户基本属性信息放在问卷最后,以致用户投入沉没成本之后大概率会在描述个人属性信息,不然开头可能用户就直接关掉页面走人了
④问题的设置避免引导性干扰,比如不要问用户是否是非问题,而转化为愿意分享区间打分或喜好程度打分
⑤问卷中段注意设置区分性问题(即你目标用户的特征值作为选项),用来过滤掉非目标用户群(比如你产品要主攻想一次性通过驾照考试的用户,那就剔除掉没有选这个选项的问卷),提高问卷信息准确
⑥避免数字误区,留意绝对值和相对值,极少的样本量如果去谈比例就是扯淡
⑦如果是在线问卷,避免在回答之前可以查看投票比例,用户很可能会被带节奏

【一次问卷调查,要走的路】:
问卷目的(确认某种特征值的用户群属性、某个用户群的特征值,贴近真实目标用户,找到产品机会,改进策略、产品、服务等;当然也验证自己的假设推论和既定策略)
调查对象(人群选择)
投放渠道
投放周期
分析
#ispiik小站#

iSpiik快记074:谁没有经历过不那么完美的用户大会?

用户大会的频次想必都不高,筹备、人员、耗费都比较大,控制要求较高,能经历的都是财富。

2019年1月春节临近,那时候正在和美匣科技联合做旅游ERP 4.0版本,腊月二十三搞了个用户大会,乙方是给出了boss+产品leader+交付的4人阵容。我们则是本着恨不得把未来五年规划的用户需求都拉出来,阵容则是boss+操作部门总监+销售部门总监+销售经理代表+操作经理3人+项目PM的共计12人阵容。

16人用户大会一触即发,可想而知:
开局上次需求会系统演示之后,马上进入到拉锯战,无休止的发散讨论,大到产业链布局小到一个游客名单录入的细节,从沟通、讨论、拉锯一直到争论甚至尴尬,最终结果就是整整一下午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啥子都求没得。就得到一点,双方年后全力开火!

从产品角度复盘当时的用户大会的话:
for what?大会是否有清晰的标的,当时是模糊的。甲方是类似于项目外包的姿态,可毕竟没给项目外包的钱,乙方是核心用户的态度,但是产品上行业渗透欠佳以致路径规划未必最优,另外没拿到相应的回报也决定了不可能以项目的态度持续对待

when?where?how?时间地点人物设备材料,材料上是欠佳的。大会做不了决策,所以更多作用应该是通达信息、或者展示信息,事后分析提炼。而材料上,应该在有决策者参与的会议场合提前给决策者通气,协调共同的决议方向、流程。因为大会跑偏,多数时间是大boss无法代入。对会议组织者有了新的要求,把控到信息流达到呈现的层次 最多是准确理解的层面。

who?典型用户,那次大会算是双边会议,甲方边的典型用户销售、操作、财务、boss,乙方边的典型用户产品、开发。甲方要呈现自己的需求场景,乙方要描叙自己的产品路径规划

what.会议结论,资料整理,re给参会者

继续阅读iSpiik快记074:谁没有经历过不那么完美的用户大会?

iSpiik快记073:用研中的结论验证

工程管理中有个室内环境质量验收,大致时关于苯 甲醛 氡 氨 TOV之类挥发物,其中抽检的思路时首先按照标准抽检,如果合格则过,继续进行下一批,如果下一批发现不合格,则需要抽检数翻倍同时原不合格房间全数检验。

这个在用户研究的结论验证中比较相似,小批量定性得出基本论断(区分因子),再来几批进行追加验证。从而确保用研结论的靠谱程度
#ispiik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