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会真准备让数字接管交通生活吧?

这几年的重庆,早高峰越来越糟糕,去年甚至重庆的拥堵超过了一些一线城市,何德何能啊?

城市交通就像躯体的血管一样,新的一天开启,把不同的资源输送到目的地进行工作,驱动城市的身体的运转,然后就有了:

  • 提供运输服务的网约车
  • 提供餐饮的商家
  • 出售烹饪工艺的厨师
  • 维持交通秩序的指导员

途经重庆菜园坝大桥,早高峰晚高峰还进行了人工车道隔离,配合上道口的调整和信号灯的变化,实现路面的分时共享,将原本固定车道数量的道路,可以兼容更多股的车流,实现路面资源使用的最大化。前提是在进入该路段前,我高德地图已经进行了路线规划的区分和提醒。数字和现实的呼应及时出现,大赞现在交通管理也得上云啊。

更别说现在很多城市在搞的绿波路段,目前也已经升级出现了“动态绿波”路段,雷达、视频监控、地磁等信息采集输入,结合排队长度、交通流量、平均车速等数据实现更加智能的信号灯协调控制。像什么可变车道、潮汐车道,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之处在于,可变车道是一种不确定的存在,和它挨着的有确定性的存在(也就是常规通道)

试想一下,未来的交通”网络“是什么?

云端大脑+可控的信号灯+可控路障路卡+多通道自动化切换,不只是信号灯的动态调整,连道路也可以加入机械控制系统,灵活的进行合并、拆分、封闭、改道等操作,会是这样吗?

如果我们使用的道路规划app产品(比如百度地图、高德地图、腾讯地图等)就是这套体系的一部分,我们都会去老老实实按照规划走吗?人脑中的固定认知被打破,现实的确定性变得孱弱不堪,明明这条路可以通过啊,但是接入智慧大脑后要被接管了,中心化再次形成。回归到人的本质,走出去的我,难道一定有指定的目的地吗?

提供现实的确定性固然叫好,谁都期待工作日的清晨不用再忍受拥堵的交通,就像经济学家提出的道路使用费的想法,我们为明天的道路使用权进行竞价,让经济下的主观效用来决定你是否选择明天也开着汽车参与到道路竞赛里面。

可是反过来一想,人又不是机器,留给人本应该有的主动选择性,提供增量的预期超越,这或许才是本来的样子。而不是一味的交给数字机器,科技体的发展是人类无限的延伸,我们难道认为科技体始终会源于人类的约束吗?

(记录这篇文章想法时还在2023年7月,在发布这篇文章的2024年9月份,已经看到不少城市的智能方案实例了,湖北襄阳市上线了智能潮汐车道,30秒内完成信号灯+智能潮汐车道护栏的自动移动;深圳南山区也上线了全市首个人车全感应路口,AI来灵活分配人、车通行时长。)

重庆“后厂村”的梦想家们

北京的五环外有后厂村,那里聚集了大量互联网时代的行业巨头,更是985、211的集中营,不仅有高收入,更有北漂们无垠的梦想!

重庆也有自己的后厂村——化龙桥,今天为人所知的名字是“重庆天地”或“企业天地”。搜索了下化龙桥的命名起源,缘来是因为重庆古桥名字多与龙有关,据《巴县志》记载:重庆以龙命名的桥有18座,化龙桥最出名。据1984年出版的《重庆市地名录》记载:“传说此处岩洞中有蛟龙常兴水患,清代乡里集资建桥镇龙后遂化险为夷,故名化龙桥。”

现在当然不再有这座古桥,留下来的只是“化龙桥”这个名字。化龙桥本指修在小溪上的一座清代石桥,三拱。1930年修成渝公路时,古桥被拆,原址处新建了公路桥,依然是石桥,有三拱,长十八丈四尺(60多米),当时竟是重庆第一大桥。清代修的化龙桥和1930年修的化龙桥,都位于渝中区西部,系嘉陵江二阶台地,地势平坦。

后来新的化龙桥那边,又因片区整体开发,现位置差不多在重庆天地的楼房内。(三十年代的重修是有准确资料可查的,再往前的其实网上有不少版本描述化龙桥的得名缘由,终究都是表达当时人民大众的期许,比如镇压邪恶、祈求福祉、渴望丰收等)

重庆的后厂村(如今的化龙桥)都有什么呢?

  • 这里有晚上九点钟最难打的网约车,几十上百人的排队不要意外
  • 这里的人每天用最多的屏幕,连这里公交车站的名字都叫做——“瑞天路铭依眼科站”,一旦眼睛不舒服了,希望你会最快的想到这家眼科
  • 这里有平均价格很高的工作餐,如果不是重庆小面,请准备人均20的餐标
  • 这里的人很喜欢喝咖啡,星巴克、瑞幸、M stand,甚至库迪、矢量up、Manner
  • 这里有高峰期最拥挤的公交车站,成堆的人群,接连的公交车,车站对面就是宽敞的Porsche展厅,更有可以“原地掉头”的百万U8仰望
  • 这里有最多的3镜头模组iPhone街机,到处是 “Pro人士”
  • 这里抽烟的女生也超多,是成群成群在写字楼下面路边蹲着的那种
  • 这里有目前重庆最高的新地标-陆海一号,嵩入云端,俯瞰着嘉陵江和整个城市

这里是企业天地,也像是重庆的“后厂村”,这里挤满了大厂的、中厂的、可能还有小厂的社畜。怀抱着远大的梦想,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世界,向这个世界交付自己的价值。

一栋栋的玻璃幕墙的水泥建筑,在夜色里就像满身反光鳞片的怪物,把一群生物放了出来,他们回家、休息,第二天再乖乖的进入这些怪物。

这里一定是梦产生、也可是是梦成真的地方。只是,无数人的梦境重叠起来,它到底是属于谁的梦呢?

而追梦者,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梦呢?

时光隧道中的阵阵回响

它就像一头巨大的、可以移动的房子,穿过隧道的时候,黑乎乎的,我透过一堆耸立的长人看到微弱的光,人影稀疏的照在地板上。隧道里猛的晃荡了一下,手里那块儿西瓜冰糕咣当一下掉到了地上,举足无措的双目望去,光影随着车辆的移动摇曳映过地上粉红的三角冰块儿,我也跟着来回踉跄着…”(这是我第一次站在老家省城的公交车里发生的故事)

扔了扔了,掉地上就不吃了”,边说着,他用我手里空空如也的冰糕纸趁着捡起冰糕扔到了垃圾桶。

不知道时间过去了多久,下车后,我们好像又到了一家面包店。店里奶油夹心的圆面包绝对是我当时吃过最好吃的甜点,更加令人兴奋的还吃到了奶油+葡萄干的面包。

咱礼貌一些,待会儿见了别人叫阿姨好啊

嗯,好”,我低声呢喃到,只顾着吃了(反正不要钱,先吃个够再说)。

当时还和爷爷一起,买了一条皮带状钢板材质的辅助医疗器械,应该是帮助缓解腰痛。我们一起坐在面包店里,外面就是川流的车辆和行人,一切都显得陌生又神往。记忆这大概是小学前的年纪,叔叔带着我去省会郑州的一次经历。

那时候根本不知道城市是什么,只感觉到那里人多、车多、东西也多,每个人都很匆忙、又陌生。那时候我叔还是个年轻小伙子,未婚,还在外面的世界闯荡着。

小学二年级,我叔结婚那天,栋大的录音机放在院子的高凳上,不断播放着星星点灯之类的歌曲,好大一个录音机,就像看现在的28寸行李箱一样。晚上我糊里糊涂的被安排压床(话说现在老家好像也没有这个风俗了),结果就在我叔我婶的婚房里,他们中间…睡了一晚…,第二天一早醒来赶紧一溜烟儿跑回了家。哪知道小时候天天都在干嘛,记得我婶当时也教学,心里还是有点对于老师的胆怯,但是所有人对“小人”当然是额外的关照。

转眼数十载,堂弟都到了谈婚年龄,2023年国庆假期回老家,恰逢我叔也在老家,身体劳累乏力,不得不歇工休养一段时日,谈话间嘴上还不断挂念着堂弟县城买房的事情。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的想法有时候让人觉得那么简单、单纯,也让人觉得心中难免一颤,人都在努力的推动后浪,前浪自己的意义又在哪里?

有一年春节,堂弟刚初三,在家里闹着不上学了,他爸妈操心小小年纪正是学知识、学本事的时候着什么急赚钱啊,随后还搬着我去当说客。爷爷走的时候,我刚上大学,堂弟也还是个满院子跑的孩子。再早些时候,我听到爷爷也常扯着嗓子在院子里喊:“**(堂弟名字),回来吃饭啦!”

县城医院无力辨认身体状况是何原因,今天帮我叔挂号了省城郑大一附院,明天要去找知名专家看诊,一切望好。

时光那么一晃,就像扔到水面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不声不响,满是回荡…

📝2023年10月9日

外部协作项目的极限拉扯到底怎么样?

“上周肝考试,这周肝项目”——2023.9

一周肝了 3 个外部协同项目,A项目 涉及到 3 方三角拉扯,B、C 项目分别涉及一个外部相关方拉扯。先说结果:A项目顺利进入测试、B 项目达到上线准备、C 项目捞底明确了问题清单进入外部协作方处理阶段。

A 项目涉及 3 方最为复杂,任意2 方都有协同对接任务,作为业务方 除了主导自己成员和外部 1 、外部 2 的对接,关键还得全程操心外部 1、外部 2 他们之间的协调沟通。明确核心逻辑,甄别关键任务,这当然是作为“串串”角色必须具备和秉持的。焦躁的表象下无非是各个相关方的不确定。这个过程惊奇的发现,基本的关键信息串联、看前后文,原来也是稀缺的基本功🤫更别提目标驱动了。舍我其谁?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就有“让我来”的冲动行为。

B 项目、C 项目作为单一外部协作方,自然简单不过,简单的做法就是完全确保给他们正确的指令执行就好,心情好一些的时候科普一下场景,时间闲的无聊也可以给他们指导建议。

回顾学生时代、职场的一些经历,经历外部协作绝不算少,或许是这些经历、或许是不愿牵强,遇到极限拉扯总想拨茧抽丝一探究竟,找到真相、穿越迷雾。

清楚记得当年初入职场第一个工作任务,嗯…对,就是“任务”,boss让我和一个办公室老师一起接待工程勘察队员(工程人估计要会心一笑),个个肚子跟怀孕似的,带着他们大夏天白天一起钻玉米地,晚上一起去洗浴中心 happy。作为业主方角色,后续经典的工程5方关系拉扯不断上演。

后端有一段短暂的经历是当年酒店线上大战时,携程、艺龙、去哪儿、美团,都在搞酒店,去哪儿势头资本市场势头正猛,城市BD的角色就是要独立完成客户拓展/拜访/签约/拍摄/产品包装上线/销售跟进/产品优化,那会儿已经是996,今天啥时候来、晚上啥时候走就欧啦。这当中最拉扯的当然是酒店旅馆小老板儿,房价要拉扯、房型要拉扯、能不能多给签几种销售方式也要拉扯,最高兴的是第一次陌拜就签了一家满贯合作的酒店。

第二段时间较长职场经历中,用一张脑图协调过全公司近100人参与筹备举办产品发布会(参会规模在近千人);一个人3个月跑4个城市驱动集团5家分子公司对标ERP实施规范;为了做细颗粒数据支撑管理和业务升维,联合筹备外部研发系统,内部和财务销售产品各部门拉扯,外部和乙方公司的产品研发测试甚至boss拉扯;这都还不算当时负责范围的各种外部厂商拉扯的(硬件的、软件的、服务的)…

大学也协调过全班几十个人,从学校骑车一路狂飙几十里到黄河边野外烧烤,炭——校门口烧烤摊让人老板帮订的、锅——一东北大姐火锅店借的、碗筷——都自己家伙事儿、肉/菜/馍/饮/油/料/刷——拉几个同伙逛附近菜超买的、串串——分给男女生宿舍晚上自己洗菜切菜穿芊的、自行车——自己的/借的/一拖一的/租的、灶台——黄河边石头摆的。狂奔几十公里,导航也没有,逢人就问路,可就是开心啊!四月春风草长、红花绿柳,一群傻二青年欢快的摆灶、生火、烤制、碰杯、爬树,比拼烤技、互相换吃,悬河边跑着打闹…

很多时候,我们经历了到了更远的地方,便也不会再纠结脚下的路。

对于极限拉扯无非几个关键点:

1、搞清楚自己的目标、大家的目标是什么,是不是一致的

2、搞清楚每个参与方的驱动来自于什么

3、识别关键路径、把握核心信息链路、用好关键人

4、进程中甄别关键任务、挖掘关键信息

5、带领/影响成员,穿越风险迷雾区,实现目标

我们保持审慎却也无知

我们对新的东西保持审慎,却也无知。如果信息缺乏,并且信息不足以支撑结论,那对错也就难分。保守的认为按照既定的发展轨迹去前进,当然不会出什么大错,同时参与者的确定性较高,比较让人踏实,不会产生过多的心理挑战。大胆点的往前考虑一步,工作量、资源消耗不见得增加,只是拿出尝试性的姿态,保持战斗的界面,可能无果而终,终究多一种可能性,前卫的触角如果链接上未来,那就是增益效果明显。

如此来看,你认为那种思路更好?

生活多少相遇和擦肩而过,美丽又遗憾…

2019 年国庆节前夕,我和室友坐在西西弗咖啡馆里两人翻着攻略,在纸上规划着大西北环线的行程图,可惜那一年没有实现,疫情来临西北之旅搁置,时间一直就到了现在。

S和V在2021年接触的两个团队,都很棒。客观因素,到了S团队,去实践自己既定的阶段目标。
V那边也是非常真诚的同学,怎奈无巧不成书,入职当日、转正当日都恰好错过半天…感谢V提供诚意满满的offer认可,但出于对自己、对双方负责的态度,只能say sorry。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江湖有缘再见!

自此开启了S的故事,最近两年多的时间也是自己快速成长的时间,当初的目标很明确,S也一定是当时所处约束下的最有选择了。

2021年最难的那段日子里,不记得多少个早上赶到空无一人的公司,那时候在纠结交互,表现层的东西。内心想法是由表及里,或者说是只看到了冰山一角。回头评价自己的成长,更愿意叫做自我救赎式的成长。那段时间家里和工作都在一个瓶颈爬坡阶段,但是还是顺利的度过了。原型-功能价值评价-底层逻辑-数据建模-系统生态,数据是血液,产品更是血肉之驱+灵魂大脑。

过来了就是过来了,站在今天往回看,一切发生的那么疯狂,那么自然,那么理所应当。不是努力造就了什么,而是残缺的认知地图补全是那么的令人兴奋,不得不去追逐。

数字进入交通生活

这几年的重庆,早高峰越来越糟糕,去年甚至重庆的拥堵超过了一些一线城市,何德何能啊?
城市交通就像躯体的血管一样,新的一天开启,把不同的资源输送到目的地进行工作,驱动城市的身体的运转,然后就有了:提供运输服务的网约车、提供餐饮的商家、出售烹饪工艺的厨师、维持交通秩序的指导员。

走到菜园坝大桥,早高峰进行了车道隔离+分时共享,将原本固定车道数量的道路,可以兼容更多股的车流,实现路面资源使用的最大化。前提是在进入该路段前,高德地图已经进行了路线规划的区分和提醒。数字和现实的呼应及时出现,大赞现在交通管理也得上云啊。

试想一下,未来的交通”网络“是什么?云端大脑+可控的信号灯+可控路障路卡+多通道自动化切换,如果我们使用的道路规划app产品就是这套体系的一部分,我们都去老老实实按照规划走吗?人脑中的固定认知被打破,现实的确定性变得孱弱不堪,明明这条路可以通过啊,但是接入智慧大脑后要被接管了,中心化再次形成。回归到人的本质,走出去的我,难道一定有指定的目的地吗?

提供现实的确定性,留给人本来的主动选择性,提供增量的预期超越,这或许才是本来的样子。

聊聊周期性波动

周期性波动意味着往复,很多人的一生大概率只能接受1个周期。生活中遍地可见,曾经的勇士…

某个行业曾经很辉煌,现在已经不行了,所以就被大多数人看衰。但是即便是衰退期,仍然存在波动,成长期时候供小于求,供给侧开始高速涌入,在成熟期趋于饱和白热化,直至供大于求。出现市场需求的相对减少,继而引发供给侧挤压,又会出现供给侧规模变小,跟随又回出现市场需求的相对增加。

在往大了看,就是经济周期的影响,可能是漫长的,5年甚至十几年、二十年。经济大背景下面,起迹-成长-辉煌-衰退-复苏-辉煌-衰退…如此不疲终日。这代8090绝对时眼睁睁的看着房地产行业从2000年左右到如今二十年的周期内,一路狂飙,盛极一时,而今又徘徊踟蹰后继无力。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不好卖了~ 当然这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跟中国整个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但这就是周期。找到一块大路一路狂奔,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结果一定是熵增的过程。

周期的往复是一场长期游戏,属于有耐心的长期主义者。跨越周期找到非连续增长实现第二曲线的人,更是领袖人物。带领团队穿越生死线跨越周期,这样的人物在梁宁老师课程中听过。现实中还未真正见过、经历过,但隐隐有种感觉,现在的团队非常具备这种气质。

我们的生活,玩儿的都是人性

2023年准备在暑假酷暑来临之前,赶着末班车出去旅行一趟。


当时翻了途牛网、携程网、美团、抖音,问了旅游百事通、携程门店、小红书。
路线从北京、山西、华东、西北、湖南、广西、川西,最后落到了彩云之南。
原本五一计划的路线,当时改道去了贵州。这次决定重回云南路线。

中间发生几件有意思的事情:
1、有限资源下人对损失的厌恶:
有限的资源,多种选择备选,正常人自然想去选择最优的额。不断的对比,我们期待着最优解,可是最优解找寻的过程,也在增加我们的资源投入,以及精神内耗。

2、找了旅游门店咨询跟团,发现什么是差距
以前做旅游总接触也听说的可能都是优秀的头部门店,门店从业门槛太低了点,但是旅游从业的存活门槛可是一点都不低。你可以轻松投入一两万开一家旅游门市,拿到资质、具备经营许可、接入行业资源体系,但是对接客户这一端才是真正的核心点。两家小区的门店,基本都是流水账似的浅浅的问了目的地、时间,然后就是各种广告行程甩过来。丝毫体现不出来咨询的价值,以后的旅游门店终端其实是咨询服务终端。这点跟做产品好像啊,你的顾客或者用户给出来的只有他的问题和期望,但是真实的需求和方案是需要进行挖掘分析、路径规划和设计的。

所以我们咨询了川西、新疆、北京,而最终选择了自由行去了大理。我们自己选择的过程,其实也是在找自己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因为存在信息差,所以方案才娓娓道来。

3、表观感受原来真的很骗眼球
对于不是很熟悉的游客来说,真的会关心比对到2张旅游宣传图片上面景点的数量多少,有没有、谁多谁少,可这不也正是信息差导致的嘛。没有判断的基准,人就回归到了数量的维度,将不同深度、体验、性质的point拉到一个维度本就毫无意义。这种信息差在你体验之后也是必然会消除的,落差也就注定。

一个好的旅游咨询服务,我想需要获得的信息:
1、用户出行的时间、出行动机/目的、出行的人员组成关系、预算的弹性
2、用户当前的生活工作状态
3、用户的过往旅行经历、偏好、禁忌

需要分析挖掘、引导、推进的是:
1、用户出行的核心诉求:亲密关系升级、家庭关系融合、友情维护、心灵治愈等
2、引导用户确认内心的真实诉求
3、搞清楚用户的期望只是用户基于自己信息认知范围得到的对于自己问题的解法
4、对于用户的真实诉求设计解决方案(和通常的产品找需求简直是完全相反的路径,即便最终你有现成的产品正中客户真实需求,如果路径搞反了也不一定匹配的上)
5、辅助销售的技巧、利用买家通常的从众心理、损失厌恶等心理,完成成交

和与自己同岁的妈妈对话

2023年我三十有三岁,妈妈那个年龄时,我3岁,我姐已经8岁了,记忆里有一件最清晰的事情。

1993年,北方寒冷的冬天里,农村还没有柏油路而是鹅卵石、碎石子掺着土垫起来一条出村的主干道,没有路灯,路上更没有小汽车可以看到。主要出村通勤工具是自行车、甚至木制架子车,柴油三轮车好像也不多。

那天在村头,我撕心裂肺的哭着,满地打滚缠着扯着非要跟着妈妈一起出去,那天已经记不清楚是上午、下午、还是傍晚了,满世界只有我和我妈2个人 还有一些记不清楚面庞的路人。我妈要骑着自行车出去赶到十几里外的菜市场卖地里种的香菜,她打着我、嚷着我不让我跟着一起去。

我记忆里不知道当时怎么收了尾,只知道后来我妈拉我一起回家进行了一番安顿。后来她有没有再出去,也记不清楚了。

大概几年前,我妈有次提起到这件事情,我脑子里对那个年龄段只记得几个记忆的片段,这一段始终是非常清晰的。我妈说想一下当时那个香菜能卖几个钱啊,有啥朱贵的,小时候天天卖菜真是让你姐俩受了不少苦,从小都得自己姐弟俩在家做饭吃、喂猪什么的。

想来我妈又怎么会想这样呢?那个和自己同样年龄的生命里,过的生活早比如今的我们多万般的磨难,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而已啊。

妈妈是她的一个身份,可一直以来我更想她是她自己。

如果记忆是一幅画,如果记忆是另一份芝士世界,希望对那个世界的我妈说一句:未来的儿子非常感谢成长中你给与他的一切爱与包容。
#是妈妈更是ta自己##同岁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