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piik快记037:今日份产品学习感悟

#今日份产品学习感悟#  产品架构的划分,本质是对于核心功能区的抽象和划分,然后才能假定各种利弊以趋之。

还是降粒度的问题,放到合适的粒度,找到合适的分类,进而区分最优的集合,这样松耦合才有得谈 ​​​​

iSpiik快记036:为什么淘宝有一项功能做了7年后才上线?

淘宝在2005年就做的卖家主动“关闭交易”功能,其实也就是买卖中的拒卖,都说买卖就是愿买愿卖,那自然就有不愿买不愿卖的时候。

而卖家的“关闭交易”可以用来:
①主动帮助买家关闭无用订单(这个完全可以通过产品实现)
②对于恶意订单,恶拍(类似于买家明摆着要碰瓷儿的,就算人身层面 法律也支持正当防卫的,对于买卖同样的逻辑)

但是为什么功能7年之后2012年才正是开放给卖家?淘宝作为平台方一直在考虑,对于自己生态健康的影响,前面分析过差评的正向螺旋增长通道问题,一旦完全放开 出于造数,会不会卖家滥用拒卖权力,导致买家收到排挤与伤害,也就是对于卖家的绝对理性是不确定的。
————————
站在2020年看到这个问题,我想从另外个角度去看。淘宝作为多边产品,在大规则和价值导向上面已经尽可能的还原了真实世界,那对于离散的卖家和海量的买家而言,去恶意差评、去主动拒卖,防到规模量级上这些行为会回归实际场景,为了怕买家说坏话而就不卖给他的情况,在现实中也是少数的,更多的是我们愿意去打动一个对我们原本不认可的人。而对于恶意的攻击,现实中会有舆论、口口相传、圈内互传,线上可以做的也是一样的。

相反的,对于有自组织用户群的产品还是回归到设计规则,给用户群提供可消费的规则,然后相信他们,他们本意如此,只是产品还未挖掘和映射。

iSpiik快记034:产品设计中全链数字化的必要性

数字化是产品设计中的一环,而全链数字化则是必要的。
①可追踪,可证伪——这就具备了监控的功能
② 数字化是自动化的前提,没有数字化 规模会后的效率无从谈起
③全链数字化,意味着数据的去中心化,防篡改防盗取。数字动作就可以关键数据区分存储,降低产品风险

关于全链数字化这点,之前有个关于人人交互的思考,分享给大家:《人人交互假设畅想》
人人之间能够进行交互,是基于假设对方是好人,这里说的是去角色的 就是你无法定位对方角色场景中;比如你敢在大街上逛逛 出门坐车 多数是信任周边的路人是好人,否则你可能都不愿意出门

但凡角色人的交互 多数基于假设别人是坏人。比如你去一个商店买瓶水 多半不是因为你觉得老板是好人吧 更多是因为你晓得这家伙是工商消费者一堆机构可以管他的,如果他是坏蛋 ‍♂️会被处理,这时候更多是出于底线思维模式。

这个模式还可以套用到工作中、协作中,想想关联的规则制度法律契约等。很多情况 我们也在这两种状态中自由穿梭和切换

第二种是人类发展过来才有的。 那第一种呢 想了一下还是一个分阶段的演化过程

关于全链数字化这点,之前有个关于人人交互的思考,分享给大家:《人人交互假设畅想》
人人之间能够进行交互,是基于假设对方是好人,这里说的是去角色的 就是你无法定位对方角色场景中;比如你敢在大街上逛逛 出门坐车 多数是信任周边的路人是好人,否则你可能都不愿意出门

但凡角色人的交互 多数基于假设别人是坏人。比如你去一个商店买瓶水 多半不是因为你觉得老板是好人吧 更多是因为你晓得这家伙是工商消费者一堆机构可以管他的,如果他是坏蛋 ‍♂️会被处理,这时候更多是出于底线思维模式。

这个模式还可以套用到工作中、协作中,想想关联的规则制度法律契约等。很多情况 我们也在这两种状态中自由穿梭和切换

第二种是人类发展过来才有的。 那第一种呢 想了一下还是一个分阶段的演化过程

iSpiik快记033:产品设计 、数字化的交融

一切的产品设计都不能创造真需求,但可以创造伪需求。因为真需求是用户本就拥有的,产品的设计可以去满足需求、转移需求、降低需求、激发需求。

基于上面的设定,将用户行为路径、需求实现路径搬到产品里面,就是现实世界行为数字化的过程。而现实世界中的复杂性、多元性,在产品中则需要完备应对或者就行转移。数字化只是产品设计中的散点,产品的逻辑和路径规划则是灵魂。当然,精准的数字化能够辅助产品的实现。而数字化过程,又可以归为需求管理与实现的范畴。

iSpiik快记032:何时减库存?

问:#超售 是什么?
答:库存卖超了,销售库存数量>实际库存数量

问:为什么销售数量多了?
答:核心问题是减库存,没有减或者减晚了。

1、【产品技术层面怎么减库存?】
之前发过博文简单介绍过,参考仓储系统的库存管理。那里是多平台分发库存,也存在同一平台内的多场景分发。其他的留给攻城狮吧。
2、【何时减库存?】
经典的电商问题,#有赞 的产品直接给出的是默认“拍下减库存”,然后支持商家自由切换至“付款减库存”。

拍下减还是付款减,这个问题曾经也困扰着淘宝和天猫,有了规模的杠杆 任何小的产品设计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反响。①拍下减库存,会最大限度保护买家体验,只要自己拍了就有了确定性,从体验上讲是好的。但是卖家会比较痛苦,没办法最大限度的保障库存周转率。同时面临恶意拍的风险,如果你是售卖的保鲜期产品会更加痛苦,比如:旅游产品,库存损耗或着库存回滚
②付款减,最大限度保证库存消耗的准确性,对于买家则可能出现,付款完成,页面返回到订单系统时候告诉你已经没有库存了,想必当年小米手机饥饿销售时候一定经历过。这个问题本质是因为,逻辑设定业务系统在接收到支付成功的信息之后减库存,路径是:下单——支付——返回网银系统扣款成功信息——减库存——库存值更新——是否能够有新订单进来,有了过程内展 意味着存在付款进程中的库存预约数量>实际库存的情况,超售就必然发生。

超售模型,套用到现实世界也是妥妥的。曾经的旅游团队也不乏超售出现,最早期是没有数字化,出现人为的减库存遗漏遗忘【漏减】。多个销售询单并行,合计失误超售【分发场景】。门店或者游客付款时间重叠,导致逻辑上都是有效订单造成的超售【减库存时机问题】

对于平台而言应该像有赞那样,你做规则,但是商家自己选用规则。对于商家而言,就是选中唯一规则,并为唯一规则做综合支撑。

iSpiik快记031:聊聊旅游界的路书云

#路书# 个体旅游定制师、定制业务的福音,就选@路书科技 当然路书云现在也做内容、培训和路书产品输出,对于游客和从业者、资源方都有益处,推荐。

【开始吃瓜】路书从刚开始的工具🛠为什么往后走?
1、工具类产品边界太小,形成不了壁垒
同样的产品大公司可以更多的资源砸进来,很快就做出一模一样甚至功能更优,而对用户而言工具类产品是迁移成本最低的,体验如果有更好的,再加上没什么迁移成本,那就没得打。

新体验➖旧体验➖迁移成本,就计算出来自己产品的能力了。

2、路书现在走向了云化、社区化
已经不止之前的景区酒店POI,现在和资源预定平台(酒店包车日游导游等)有直接的打通,产品也从工具型走向平台型、社区型、多边型。上面有资源方想进行展示和成交、有供应商想分发产品给定制师群体、有组团社或个人从业者想要的工具/技能和生态、也有官方旅游局的曝光。这么多参与方 已经是多边产品了,其他产品就很难攻破,也就形成了产品壁垒;

3、养羊就得薅羊毛,这是商业道德
产品多边用户的内容不断在平台沉淀 迁移成本和用户惯性越来越大。同时对于平台方,现在有各种“羊群”用户,收益模式自然来了,除了工具收益之外(估计这个可能也没多少收益),对于资源端卖向需求端的曝光,对于需求端卖能力包、知识包,因为背后有数据啊,平台方就做对接。具体的呈现形式可以是:知识课程、活动、路书产品、旅游产品。

4、未来继续走
显而易见的,路书在保持既有技术先发优势下,自身肯定也会入局资源分发,平台成长路上必有的纠结。另外基于旅游业变革趋势,从业者高质量细分社区也是一个方向.

原文阅读

iSpiik快记029:小事情也要考虑用户

2014年接触去哪儿酒店BU,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当时去哪儿内部使用的CRM。由于业务流程上的限制,必须先CRM里标记是你的客户,然后你才能拜访签约对应的酒店。而CRM流入公海的客户是每周一个固定日期的凌晨,结果就是一堆BD会在凌晨等系统公海释放客户,赶快捡走。

同样的,3年在旅游供应商企业,团队内部搞业务PK,时间维度是每工作日。因为设置的规则是0点到24点,加上团队内部的数据比较透明,也出现了哭笑不得的结果,白天的进单sales会比较谨慎的进行部分保留,然后等待晚上11点55分以后观察系统实时数据,在最后几分钟把白天的业务订单进行确认,从而实现夺冠。

这些是实际工作场景中的例子,当然背后其实是我们设计产品、设计规则时候的自我为中心的表现,而没有以用户为中心,虽然都是小事情,但是我们没有哪怕花一分钟去了解用户,那么做出来的产品都是YY无疑

iSpiik快记028:关于营销活动-说到底搞清楚6个问题

1、面向哪些客群?
2、什么产品范围的活动?
3、什么时间?
4、何种达标条件、方式?
5、怎么个规则?(优先级、互斥、逆向交易)
6、展示形式?

这个点在2020年Q2把玩儿有赞微商城产品时候深有感触,有赞实物营销算是业界内做的不错的,把所有活动应用把玩一个遍,结构化都是上面6个方面。无非在方向上面差异:有拉新的、促活转化的差异区分,究其几十款营销插件本质都是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