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 产品的发展伴随着用户的发展,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大概率的会产生出产品设计之初之外的自组织。
这种组织可能是有益的,比如:现阶段的路书 定制师已经形成了一个群体,为定制师进行知识输出的也有个人群;旅游行业的TOB SaaS软件,管理员也可能是个群体;即便同样是用户群,里面也会有一批共性人对产品的改进饶有兴趣;
这种组织当然也可能有害,比如:淘宝的差评师;信息贩子;
现实中也有对应的参考:新房阶段的验房师就是个例子
#自组织# 产品的发展伴随着用户的发展,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大概率的会产生出产品设计之初之外的自组织。
这种组织可能是有益的,比如:现阶段的路书 定制师已经形成了一个群体,为定制师进行知识输出的也有个人群;旅游行业的TOB SaaS软件,管理员也可能是个群体;即便同样是用户群,里面也会有一批共性人对产品的改进饶有兴趣;
这种组织当然也可能有害,比如:淘宝的差评师;信息贩子;
现实中也有对应的参考:新房阶段的验房师就是个例子
交易类产品中,“逆向交易”是不得不考虑的,3C、淘宝、唯品会之类肯定是有,曾经接触的旅游产品设计中,当时我们还在纠结逆向交易的必要性,认为旅游本是低频消费,是否会有很对的逆向发生,以及逆向发生的情形多为什么。
其实不管是对C的产品还是对B的产品,都应该把规模杠杆考虑进去,再加以对需求的分析给定合适的产品路径。但终归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
#风险管理# 也是产品中不得不考虑 的一环,是指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说说运行过程的风险管理
1、尽可能从产品设计上降低风险(比如全链数字化、规则设计等)
2、考虑项目管理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追踪,其中根据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量应对措施划分规避、减轻、转移、自留、组合处理
比如运费赔付问题,现在淘宝也好、有赞也好都采用了风险转移的策略,由保险公司加入进来。所以第1条也属于风险组合处理的方式
#今日份产品学习感悟# 产品架构的划分,本质是对于核心功能区的抽象和划分,然后才能假定各种利弊以趋之。
还是降粒度的问题,放到合适的粒度,找到合适的分类,进而区分最优的集合,这样松耦合才有得谈
淘宝在2005年就做的卖家主动“关闭交易”功能,其实也就是买卖中的拒卖,都说买卖就是愿买愿卖,那自然就有不愿买不愿卖的时候。
而卖家的“关闭交易”可以用来:
①主动帮助买家关闭无用订单(这个完全可以通过产品实现)
②对于恶意订单,恶拍(类似于买家明摆着要碰瓷儿的,就算人身层面 法律也支持正当防卫的,对于买卖同样的逻辑)
但是为什么功能7年之后2012年才正是开放给卖家?淘宝作为平台方一直在考虑,对于自己生态健康的影响,前面分析过差评的正向螺旋增长通道问题,一旦完全放开 出于造数,会不会卖家滥用拒卖权力,导致买家收到排挤与伤害,也就是对于卖家的绝对理性是不确定的。
————————
站在2020年看到这个问题,我想从另外个角度去看。淘宝作为多边产品,在大规则和价值导向上面已经尽可能的还原了真实世界,那对于离散的卖家和海量的买家而言,去恶意差评、去主动拒卖,防到规模量级上这些行为会回归实际场景,为了怕买家说坏话而就不卖给他的情况,在现实中也是少数的,更多的是我们愿意去打动一个对我们原本不认可的人。而对于恶意的攻击,现实中会有舆论、口口相传、圈内互传,线上可以做的也是一样的。
相反的,对于有自组织用户群的产品还是回归到设计规则,给用户群提供可消费的规则,然后相信他们,他们本意如此,只是产品还未挖掘和映射。
给你推荐一条微博,看@纯银v是怎么描述taptap这样一个四面围剿的安卓手游商店有什么竞争力呢?
数字化是产品设计中的一环,而全链数字化则是必要的。
①可追踪,可证伪——这就具备了监控的功能
② 数字化是自动化的前提,没有数字化 规模会后的效率无从谈起
③全链数字化,意味着数据的去中心化,防篡改防盗取。数字动作就可以关键数据区分存储,降低产品风险
关于全链数字化这点,之前有个关于人人交互的思考,分享给大家:《人人交互假设畅想》
人人之间能够进行交互,是基于假设对方是好人,这里说的是去角色的 就是你无法定位对方角色场景中;比如你敢在大街上逛逛 出门坐车 多数是信任周边的路人是好人,否则你可能都不愿意出门
但凡角色人的交互 多数基于假设别人是坏人。比如你去一个商店买瓶水 多半不是因为你觉得老板是好人吧 更多是因为你晓得这家伙是工商消费者一堆机构可以管他的,如果他是坏蛋 ♂️会被处理,这时候更多是出于底线思维模式。
这个模式还可以套用到工作中、协作中,想想关联的规则制度法律契约等。很多情况 我们也在这两种状态中自由穿梭和切换
第二种是人类发展过来才有的。 那第一种呢 想了一下还是一个分阶段的演化过程
关于全链数字化这点,之前有个关于人人交互的思考,分享给大家:《人人交互假设畅想》
人人之间能够进行交互,是基于假设对方是好人,这里说的是去角色的 就是你无法定位对方角色场景中;比如你敢在大街上逛逛 出门坐车 多数是信任周边的路人是好人,否则你可能都不愿意出门
但凡角色人的交互 多数基于假设别人是坏人。比如你去一个商店买瓶水 多半不是因为你觉得老板是好人吧 更多是因为你晓得这家伙是工商消费者一堆机构可以管他的,如果他是坏蛋 ♂️会被处理,这时候更多是出于底线思维模式。
这个模式还可以套用到工作中、协作中,想想关联的规则制度法律契约等。很多情况 我们也在这两种状态中自由穿梭和切换
第二种是人类发展过来才有的。 那第一种呢 想了一下还是一个分阶段的演化过程
一切的产品设计都不能创造真需求,但可以创造伪需求。因为真需求是用户本就拥有的,产品的设计可以去满足需求、转移需求、降低需求、激发需求。
基于上面的设定,将用户行为路径、需求实现路径搬到产品里面,就是现实世界行为数字化的过程。而现实世界中的复杂性、多元性,在产品中则需要完备应对或者就行转移。数字化只是产品设计中的散点,产品的逻辑和路径规划则是灵魂。当然,精准的数字化能够辅助产品的实现。而数字化过程,又可以归为需求管理与实现的范畴。
2015年春节,从重庆回河南老家过年,大年初一凌晨大概两点多钟,正睡得香的时候一通电话来了:“有2个你们携程线上产品的毛里求斯客人误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