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挖越深的社区人格

今天周六,难得和老婆一起去买菜,等电梯时间想到个细思极恐的问题,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以及成本加杠杆之后的影响太恐怖啦!

1、如果社区人口过载,单人资源占用使用效率急剧下降,时间被不断拖延;拉长时间线之后,将会有很多的等待时间累积;就像一首歌被不停的pause一样

继续阅读越挖越深的社区人格

iSpiik快记141:十年微信,8.0

①浮窗这个烂功能终于改了
之前的浮窗贴边简直是不忍直视,无数次干扰视觉,触发拖动位置的操作。怪不得龙哥说当时草草上线像个狗皮膏药。新版右滑负一屏竖向排列展示方框浮窗,仍然是短时间打开不会刷新并且保留当前位置,长时间会强制刷新。

继续阅读iSpiik快记141:十年微信,8.0

iSpiik快记139:产品本身只是工具

引:纯银V之前的博客分享过老博客作者分化流向不同平台,谈到一小部分在简书安静而专注的环境中写作。说这个细分市场很小,目标用户也很少,商业上的想象空间在于通过运营引导,挖掘内容的阅读价值。和蝉游记一样,产品本身只是工具,让这个工具能产出金矿来,关键在于内容运营,将作者产出内容的价值翻倍放大。 继续阅读iSpiik快记139:产品本身只是工具

iSpiik快记138:生活何处无产品,连春节就地过年也是

#春节返乡需持7日内核酸阴性证明#前两天和爸妈视频通话,还在沟通春节回河南老家的事情,最后还是说观察下近期官方的通知情况再定。

风险系数还是很高,春节这个超级场景,单是解决流动问题中国铁路、公路、航空几个大交通上面都折腾了多少年。话说当初买车也是为了回家方便,地铁+公交+火车/飞机+大巴+公交+步行,相信不少人经历过这个复杂的组合。 继续阅读iSpiik快记138:生活何处无产品,连春节就地过年也是

产品之道|再看俞军老师“PM 12 条”

PM12条笔记(粗体字是PM12条,细体字是自己的感受):

1. PM首先是用户;

【PM面临的锚点很多,内部会存在协作锚点、内部利益锚点,但没有用户,pm又作何用。在个人与组织共生局整矛盾中,我思考过依存关系这个点,PM存在的价值就在于用户价值的实现,然后才有商业价值和岗位价值(个人价值)】 继续阅读产品之道|再看俞军老师“PM 12 条”

产品散点透视—超市vs医院

part1 base重庆 【超市自助称重】

2020年9月
①沃尔玛购物称重时候,发现几乎没有人工称重台了,几个自助称重机➕一个指导员
②永辉超市购物,依然人工称重台,但是结账时候 白天基本就是2个人工收银,其他自助收银台

继续阅读产品散点透视—超市vs医院

iSpiik快记137:医院与超市的底层透视——信息过滤器

①对医院来说,病人是流量,门诊信息过滤器,输送给检验科/进而使住院部等,没问题了check out
②对于超市来说,顾客是流量,标品是非处方药,散称的就是处方药,处方就得经过信息过滤器“人工称重台/自助称重台”把物和准确的品类关联,需要进一步处理的再到加工台,完事了check out

信息过滤器是不是产品中都存在?
社区的话题、板块、热点算是
新闻的分类算是
微信的标签功能算是
工具类产品呢?产品自身就是过滤器。

所以,流量如果视同需求,那信息过滤器的作用就是“名可名”,命名出来那些可以标记的东西。#产品之道#

iSpiik快记133:存在感表现是什么?

“你存在于世的价值就是世界有你和没你的区别”

1、这里的“价值”需要打个问号?价值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
2、“你”可是一个人,可是一个“产品”

我们的快乐就是找到了因我不同的正向价值体现,表现路径为一个goal+一个触达的能力,底层仍然是遵循自我到超我不同层次的需求满足。 ​​​​

也即是马斯洛5层次的需求,不同阶梯的需求就是对产品存在感的指引(这里把自己的人生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产品)。

iSpiik快记132:信息普惠—科技的底层驱动

D:我又做了*****好吃的,超简单,超好吃!
M:哎!我女儿中用了,比我都强,我是啥都不会弄,弄了清是也不好吃
D:都是跟抖音上学的,上面啥都有……

一段70年代与90年代的对话,时间相差了20年,就像一段平行空间。信息科技的渗透,让人更容易搜索、获取想要的信息,也就是信息单元的流动性加强、对接效率大幅提高。反观前面几个年代,信息就如同当时没有建成的村村通公路、航线、国道、高速一样,被封闭存储。

①路本质是链接,人、财、事、物可以看作是大信息单元
②信息浓度/信息链接效率/信息流动性,正相关与社会经济发展
③突破信息壁层,也就是自己的思维壁层

从产品角度看的话,打破即是增长。若是对于用户的理解能从这个层面出发,岂不是有温度又有价值的事情吗?#ispiik小站#

iSpiik快记131:数字驱动下,不可或缺的内心驱动

数字化的进程提供了各式各样的产品,2b 2c 2g… 为组织数字化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也促进了组织内部SMART原则下的目标拆解落地:具体的、可衡量、可实现、现实的、有时限。很少再见到:工作态度良好5分、优秀10分这种了,一个人一个岗位被抽象为一串串可以代表的数字

“你再怎么可观地设计绩效体系,这个体系都无法真正地与你追求的目标画上等号,在这种情况下绩效体系越量化,越容易将团队成员带入追求绩效的数字游戏上,而忽视了真正的目标”

字节据说采用的OKR,所有人都可以看到leader的下个月下个季度的重点是什么,然后每个人都可以为此对标行为是不是可以帮助实现团队目标,你甚至可以看到张一鸣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大家想办法去靠近。另外,飞书在内部作用可见一斑。

这样看来,每个组织都是有一个叫做“团队/公司”的产品,做出来产品,给社会输出价值,也获取交换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