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piik快记094:产品工作量评估与工期

产品实现过程中,工作量评估出现不止一次:
①需求要想活,你得描绘它的性价比,在需求list入包的时候要初步评估一边工作量
②立项之后,需求确认冻结,这个节点有一个纳入工期的工作量评估,这个是需要尽可能贴近事实的

这个地方通用的三点估算法:(最乐观+最悲观+最可能)/3作为项目时间计划里的工作量。

为什么要估算?我们结构化拆解一下,工作时间包含:
准备和收尾时间
不可避免的中断时间
低负荷工作时间
正常负荷工作时间
其他交纵事项占用时间(比如某个攻城狮的紧急bug修复)

工期的得出怎么来?
①项目是有一个个功能list的点来的,称之为工序,工序之间存在逻辑关系,比如不张嘴怎么吃饭
②各个point的工期是条件
③其他的技术间歇、组织间歇等
④一个工期计划中,必然有一条隐形的关键路径,大佬尽量安排到关键路径,因为这个路径的延缓和提前是直接与工期相关的
#ispiik小站#

iSpiik快记093:做产品vs做项目|方向盘vs车轮

如同之前分享的:做产品充满了解构与建构的过程,解构用户的真实世界然后建构起来虚拟世界;项目管理重执行,更像是数学中一道有了完备相关条件(时间资源范围)的解答题。

换个比喻可以把做产品看作是把握方向盘手握挡杆脚踩油门刹车,你得看产品的发展、走向,驾校时候教练经常说:眼不要老看着引擎盖,看远些!项目则是在方向盘指明了方向之后,沿着道路前进。

杠杆也不同,方向盘在科三路考时候走直线那可是动都不敢动,生怕稍微动一下走到另外个车道了;项目就如车轮,你们给了方向油门,车轮就如是前进。

项目像正确的做事,产品像做正确的事,一个是事一个是风格,一个是画一个是画风

iSpiik快记085:需求到功能:支点、杠杆、瓶颈

从创作者角度,由用户需求到产品需求list再到feature list,都在找杠杆、放支点,让价值效率最高,不过必须要加入瓶颈理论的内容。

如果产生瓶颈制约点,肯定是发现瓶颈——迁就瓶颈——解决瓶颈的过程,其实对应到产品里面也类似于kano模型的几种划分

iSpiik快记075:用研-#调查问卷# 设计

#调查问卷# 设计,现在各种网络问卷平台极大的降低了问卷难度,问卷星、腾讯问卷、甚至做表单的番茄表单、表单大师、再甚至于钉钉自己的表格搜集功能。大概率是很少再见到纸质的大街上的问卷调查了(特定场景的除外)。

大致分为开放问卷和组织内问卷,开放的当然需要自己选择合适的投放渠道(微信平台、微博、网络、其他社区等),组织内部的多数是结合协同平台组织在线的优势实现。

说起来简单,但一份好的问卷设计还是讲究的:
①从用户研究角度出发,先定性调研确定方向和划分因子(比如用户访谈的开放式信息采集,或者实际中时你的经验拍脑袋),为问卷调查的定量信息采集做准备
②问卷设计以封闭式问题为主、题量保证3~5分钟完毕
③用户基本属性信息放在问卷最后,以致用户投入沉没成本之后大概率会在描述个人属性信息,不然开头可能用户就直接关掉页面走人了
④问题的设置避免引导性干扰,比如不要问用户是否是非问题,而转化为愿意分享区间打分或喜好程度打分
⑤问卷中段注意设置区分性问题(即你目标用户的特征值作为选项),用来过滤掉非目标用户群(比如你产品要主攻想一次性通过驾照考试的用户,那就剔除掉没有选这个选项的问卷),提高问卷信息准确
⑥避免数字误区,留意绝对值和相对值,极少的样本量如果去谈比例就是扯淡
⑦如果是在线问卷,避免在回答之前可以查看投票比例,用户很可能会被带节奏

【一次问卷调查,要走的路】:
问卷目的(确认某种特征值的用户群属性、某个用户群的特征值,贴近真实目标用户,找到产品机会,改进策略、产品、服务等;当然也验证自己的假设推论和既定策略)
调查对象(人群选择)
投放渠道
投放周期
分析
#ispiik小站#

iSpiik快记065:为什么需要产品?

问:为什么需要产品?
答:因为市场有需要、用户有需要啊!

多么完美的废话。

①市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用户组成的,个体人、组织人存在并互相影响着,市场的需求就是这些可以与世界交互的个人诞生的
②需求是什么?是个体人、组织人遇到的问题
③问题从何而来?马斯洛说:生存、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需求,有标的有现实,问题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啊

捋一捋:
理想状态(马斯洛的需求)-现实差距(烦恼、欲望、渴求…)-用户需求-增量空间-产品机会-牵引用户(人性弱点带来流量和规模)-价值实现(用户价值、创作者价值)#ispiik小站#

iSpiik快记064:用户岂不是产品的一部分?

#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
之前从需求角度出发OKris_3zzz化学反应的视角看了产品的周期,归为一句话就是”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产品和用户又哪儿有那么严格的界限呢?不过是利益组织划出了边界,扩大来看 用户反哺产品,岂不是也是产品的一部分了。

关联出来之前做旅游时候,旅游产品的业务逻辑中亦是如此:市场调研(可行性)-资源(找原料)-产品设计(用研和需求转化)-销售成交(交付)-游客出游(使用验证资源可用性)-旅游体验反馈(用户反哺)-产品服务改进

iSpiik快记063:产品的化学反应式

#需求管理# 这个动作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可以看作是化学作用中的“催化剂”,用户的抱怨、愿望、诉求、愤懑等等,都可以看作是化学原料,做产品就是使用“用研”的手段把原料搞来,加入“需求管理”的催化剂,产生化学反应生成“产品需求”的生成物。

用这些“产品需求”的生成物,去搭配通过”项目管理“的方法制造出来应用材料“产品功能”、”产品“、”产品线“、”产品矩阵“,这些”材料“再给用户使用。

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化学“产品#ispiik小站#

iSpiik快记062:产品管理与工程管理

都说“所有学科的尽头都是哲学”,不抽象,不拔高,这个自己理解就好。不过说明一个问题就是 在一定层次上知识会相通起来

说起产品/项目管理,做产品存在可行性研究-用户研究-立项-需求确认-开发-测试-发布-迭代的过程,工程管理中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使用阶段如出一辙。一个项目的生老病死 生命周期管理…#iSpiik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