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piik快记039:产品设计中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  也是产品中不得不考虑 的一环,是指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说说运行过程的风险管理
1、尽可能从产品设计上降低风险(比如全链数字化、规则设计等)
2、考虑项目管理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追踪,其中根据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量应对措施划分规避、减轻、转移、自留、组合处理

比如运费赔付问题,现在淘宝也好、有赞也好都采用了风险转移的策略,由保险公司加入进来。所以第1条也属于风险组合处理的方式

iSpiik快记038:产品架构思考

虽然现实用户最终会驱使产品走向松耦合,但是具有延后性,本真的需求一直都在,但会延迟呈现。而这件事就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提前挖掘出来

iSpiik快记 QQ 互联网 产品 产品感悟 产品设计 产品路径 人物角色 会议 信息浓度 分类 前置仓 双十一 商品管理 团队管理 导购 库存管理 微信 快照 抖音 支付宝 敏捷 教育 数字化 旅游 淘宝 瀑布模型 用户 用户体验 用户画像 用户研究 电商 直播 篮球 组织管理 职场 英语 菜鸟驿站 营销 超售 钉钉 随笔 需求 项目管理 风险管理

iSpiik快记037:今日份产品学习感悟

#今日份产品学习感悟#  产品架构的划分,本质是对于核心功能区的抽象和划分,然后才能假定各种利弊以趋之。

还是降粒度的问题,放到合适的粒度,找到合适的分类,进而区分最优的集合,这样松耦合才有得谈 ​​​​

iSpiik快记036:为什么淘宝有一项功能做了7年后才上线?

淘宝在2005年就做的卖家主动“关闭交易”功能,其实也就是买卖中的拒卖,都说买卖就是愿买愿卖,那自然就有不愿买不愿卖的时候。

而卖家的“关闭交易”可以用来:
①主动帮助买家关闭无用订单(这个完全可以通过产品实现)
②对于恶意订单,恶拍(类似于买家明摆着要碰瓷儿的,就算人身层面 法律也支持正当防卫的,对于买卖同样的逻辑)

但是为什么功能7年之后2012年才正是开放给卖家?淘宝作为平台方一直在考虑,对于自己生态健康的影响,前面分析过差评的正向螺旋增长通道问题,一旦完全放开 出于造数,会不会卖家滥用拒卖权力,导致买家收到排挤与伤害,也就是对于卖家的绝对理性是不确定的。
————————
站在2020年看到这个问题,我想从另外个角度去看。淘宝作为多边产品,在大规则和价值导向上面已经尽可能的还原了真实世界,那对于离散的卖家和海量的买家而言,去恶意差评、去主动拒卖,防到规模量级上这些行为会回归实际场景,为了怕买家说坏话而就不卖给他的情况,在现实中也是少数的,更多的是我们愿意去打动一个对我们原本不认可的人。而对于恶意的攻击,现实中会有舆论、口口相传、圈内互传,线上可以做的也是一样的。

相反的,对于有自组织用户群的产品还是回归到设计规则,给用户群提供可消费的规则,然后相信他们,他们本意如此,只是产品还未挖掘和映射。

iSpiik快记034:产品设计中全链数字化的必要性

数字化是产品设计中的一环,而全链数字化则是必要的。
①可追踪,可证伪——这就具备了监控的功能
② 数字化是自动化的前提,没有数字化 规模会后的效率无从谈起
③全链数字化,意味着数据的去中心化,防篡改防盗取。数字动作就可以关键数据区分存储,降低产品风险

关于全链数字化这点,之前有个关于人人交互的思考,分享给大家:《人人交互假设畅想》
人人之间能够进行交互,是基于假设对方是好人,这里说的是去角色的 就是你无法定位对方角色场景中;比如你敢在大街上逛逛 出门坐车 多数是信任周边的路人是好人,否则你可能都不愿意出门

但凡角色人的交互 多数基于假设别人是坏人。比如你去一个商店买瓶水 多半不是因为你觉得老板是好人吧 更多是因为你晓得这家伙是工商消费者一堆机构可以管他的,如果他是坏蛋 ‍♂️会被处理,这时候更多是出于底线思维模式。

这个模式还可以套用到工作中、协作中,想想关联的规则制度法律契约等。很多情况 我们也在这两种状态中自由穿梭和切换

第二种是人类发展过来才有的。 那第一种呢 想了一下还是一个分阶段的演化过程

关于全链数字化这点,之前有个关于人人交互的思考,分享给大家:《人人交互假设畅想》
人人之间能够进行交互,是基于假设对方是好人,这里说的是去角色的 就是你无法定位对方角色场景中;比如你敢在大街上逛逛 出门坐车 多数是信任周边的路人是好人,否则你可能都不愿意出门

但凡角色人的交互 多数基于假设别人是坏人。比如你去一个商店买瓶水 多半不是因为你觉得老板是好人吧 更多是因为你晓得这家伙是工商消费者一堆机构可以管他的,如果他是坏蛋 ‍♂️会被处理,这时候更多是出于底线思维模式。

这个模式还可以套用到工作中、协作中,想想关联的规则制度法律契约等。很多情况 我们也在这两种状态中自由穿梭和切换

第二种是人类发展过来才有的。 那第一种呢 想了一下还是一个分阶段的演化过程

iSpiik快记033:产品设计 、数字化的交融

一切的产品设计都不能创造真需求,但可以创造伪需求。因为真需求是用户本就拥有的,产品的设计可以去满足需求、转移需求、降低需求、激发需求。

基于上面的设定,将用户行为路径、需求实现路径搬到产品里面,就是现实世界行为数字化的过程。而现实世界中的复杂性、多元性,在产品中则需要完备应对或者就行转移。数字化只是产品设计中的散点,产品的逻辑和路径规划则是灵魂。当然,精准的数字化能够辅助产品的实现。而数字化过程,又可以归为需求管理与实现的范畴。

产品分析-超售,每个电商人经历过的痛

2015年春节,从重庆回河南老家过年,大年初一凌晨大概两点多钟,正睡得香的时候一通电话来了:“有2个你们携程线上产品的毛里求斯客人误机了”……

继续阅读产品分析-超售,每个电商人经历过的痛

iSpiik快记032:何时减库存?

问:#超售 是什么?
答:库存卖超了,销售库存数量>实际库存数量

问:为什么销售数量多了?
答:核心问题是减库存,没有减或者减晚了。

1、【产品技术层面怎么减库存?】
之前发过博文简单介绍过,参考仓储系统的库存管理。那里是多平台分发库存,也存在同一平台内的多场景分发。其他的留给攻城狮吧。
2、【何时减库存?】
经典的电商问题,#有赞 的产品直接给出的是默认“拍下减库存”,然后支持商家自由切换至“付款减库存”。

拍下减还是付款减,这个问题曾经也困扰着淘宝和天猫,有了规模的杠杆 任何小的产品设计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反响。①拍下减库存,会最大限度保护买家体验,只要自己拍了就有了确定性,从体验上讲是好的。但是卖家会比较痛苦,没办法最大限度的保障库存周转率。同时面临恶意拍的风险,如果你是售卖的保鲜期产品会更加痛苦,比如:旅游产品,库存损耗或着库存回滚
②付款减,最大限度保证库存消耗的准确性,对于买家则可能出现,付款完成,页面返回到订单系统时候告诉你已经没有库存了,想必当年小米手机饥饿销售时候一定经历过。这个问题本质是因为,逻辑设定业务系统在接收到支付成功的信息之后减库存,路径是:下单——支付——返回网银系统扣款成功信息——减库存——库存值更新——是否能够有新订单进来,有了过程内展 意味着存在付款进程中的库存预约数量>实际库存的情况,超售就必然发生。

超售模型,套用到现实世界也是妥妥的。曾经的旅游团队也不乏超售出现,最早期是没有数字化,出现人为的减库存遗漏遗忘【漏减】。多个销售询单并行,合计失误超售【分发场景】。门店或者游客付款时间重叠,导致逻辑上都是有效订单造成的超售【减库存时机问题】

对于平台而言应该像有赞那样,你做规则,但是商家自己选用规则。对于商家而言,就是选中唯一规则,并为唯一规则做综合支撑。

iSpiik快记031:聊聊旅游界的路书云

#路书# 个体旅游定制师、定制业务的福音,就选@路书科技 当然路书云现在也做内容、培训和路书产品输出,对于游客和从业者、资源方都有益处,推荐。

【开始吃瓜】路书从刚开始的工具🛠为什么往后走?
1、工具类产品边界太小,形成不了壁垒
同样的产品大公司可以更多的资源砸进来,很快就做出一模一样甚至功能更优,而对用户而言工具类产品是迁移成本最低的,体验如果有更好的,再加上没什么迁移成本,那就没得打。

新体验➖旧体验➖迁移成本,就计算出来自己产品的能力了。

2、路书现在走向了云化、社区化
已经不止之前的景区酒店POI,现在和资源预定平台(酒店包车日游导游等)有直接的打通,产品也从工具型走向平台型、社区型、多边型。上面有资源方想进行展示和成交、有供应商想分发产品给定制师群体、有组团社或个人从业者想要的工具/技能和生态、也有官方旅游局的曝光。这么多参与方 已经是多边产品了,其他产品就很难攻破,也就形成了产品壁垒;

3、养羊就得薅羊毛,这是商业道德
产品多边用户的内容不断在平台沉淀 迁移成本和用户惯性越来越大。同时对于平台方,现在有各种“羊群”用户,收益模式自然来了,除了工具收益之外(估计这个可能也没多少收益),对于资源端卖向需求端的曝光,对于需求端卖能力包、知识包,因为背后有数据啊,平台方就做对接。具体的呈现形式可以是:知识课程、活动、路书产品、旅游产品。

4、未来继续走
显而易见的,路书在保持既有技术先发优势下,自身肯定也会入局资源分发,平台成长路上必有的纠结。另外基于旅游业变革趋势,从业者高质量细分社区也是一个方向.

原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