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piik快记045:抽象世界 vs现实世界信息差

产品是建立真实世界的虚拟世界映射,能够将现实的东西数字化的呈现,无疑是消除了巨大的信息 不对称。

之前关于线上消费时候有个切身感受:
少年时期生活的环境,没有今天很多的mall也没有很多专卖店连锁店,那时候的体会就是买卖要看买家和卖家的沟通水平,能砍价的能忽悠的能周旋的,这些才是影响买卖质量的因素(价格拿的好不好、货拿的好不好),你不晓得自己是不是比别人买的贵买的差。

但是线上购物很大程度我可以不用砍价,特别是垂直类的B2C,不担心货品,同样的以前的线下购物需要将眼前商品和自己的知识库比对,线上购物则是眼前商品和所有同类商品比对,参照的信息坐标更全面了。

拥有了更广阔的信息,更优质的体验,这就是我个人购物选大店,垂直类B2C消费倾向的原因,极大降低了决策成本。
——————
回到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我们对抽象出来的东西感到内心确定性的满足,但本质上抽象也意味着信息丢失,就像《三体》地球往事中所说,质子从低维向高维还原的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丢失一样。我们面对抽象的信息同时意味着信息缺失造成的不对称,比如:我说5分钟后见面,这是个极具抽象的概念,背后有大量的经验经历知识作为基础,距离是多少?交通工具是什么?平均速度?加速度?阻力?干扰因素?

你对背后的信息一无所知,这就是不对称,更何况当你面对一个对背后信息一无所知达成的既定状态结果 根据结果去推断未来行为的时候。内心又会充满不确定感。

复杂的心里路程!落到产品设计中,好了,对于这个标的,给与feature和rule回应吧。

iSpiik快记044:产品体系中价值定额

同一个价值衡量体系内,比如信用积分、用户积分等,如果某项factor影响系数很大,需要考虑到“价值定额”的问题,同样条件下实现相同定额所消耗的投入。从而判断出来对应factor的单位价值量,给出标定。

比如点个赞给1分,发篇文章也给1分就显然不合适。 ​​​​

iSpiik快记042:集合视角看产品演化

产品(包含现实世界)的演化,在实现需求的过程中不断挤压出新的空间、激发出新的需求。大胆的用集合的概念描述一下,分为两种:
①现有的子集的合集<全集,则激发新的正需求
②现有的子集的合集>全集,超挤压状态,激发出发需求,产生正反合
尽管发展的态度来看,最终都会趋于全集,但是要耗费不可再逆的时间成本。

iSpiik快记041:产品发展中的自组织

#自组织# 产品的发展伴随着用户的发展,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大概率的会产生出产品设计之初之外的自组织。

这种组织可能是有益的,比如:现阶段的路书 定制师已经形成了一个群体,为定制师进行知识输出的也有个人群;旅游行业的TOB SaaS软件,管理员也可能是个群体;即便同样是用户群,里面也会有一批共性人对产品的改进饶有兴趣;

这种组织当然也可能有害,比如:淘宝的差评师;信息贩子;

现实中也有对应的参考:新房阶段的验房师就是个例子

iSpiik快记040:交易类产品中的逆向交易

交易类产品中,“逆向交易”是不得不考虑的,3C、淘宝、唯品会之类肯定是有,曾经接触的旅游产品设计中,当时我们还在纠结逆向交易的必要性,认为旅游本是低频消费,是否会有很对的逆向发生,以及逆向发生的情形多为什么。

其实不管是对C的产品还是对B的产品,都应该把规模杠杆考虑进去,再加以对需求的分析给定合适的产品路径。但终归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

iSpiik快记039:产品设计中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  也是产品中不得不考虑 的一环,是指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说说运行过程的风险管理
1、尽可能从产品设计上降低风险(比如全链数字化、规则设计等)
2、考虑项目管理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追踪,其中根据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量应对措施划分规避、减轻、转移、自留、组合处理

比如运费赔付问题,现在淘宝也好、有赞也好都采用了风险转移的策略,由保险公司加入进来。所以第1条也属于风险组合处理的方式

iSpiik快记038:产品架构思考

虽然现实用户最终会驱使产品走向松耦合,但是具有延后性,本真的需求一直都在,但会延迟呈现。而这件事就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提前挖掘出来

iSpiik快记 QQ 互联网 产品 产品感悟 产品设计 产品路径 人物角色 会议 信息浓度 分类 前置仓 双十一 商品管理 团队管理 导购 库存管理 微信 快照 抖音 支付宝 敏捷 教育 数字化 旅游 淘宝 瀑布模型 用户 用户体验 用户画像 用户研究 电商 直播 篮球 组织管理 职场 英语 菜鸟驿站 营销 超售 钉钉 随笔 需求 项目管理 风险管理

iSpiik快记037:今日份产品学习感悟

#今日份产品学习感悟#  产品架构的划分,本质是对于核心功能区的抽象和划分,然后才能假定各种利弊以趋之。

还是降粒度的问题,放到合适的粒度,找到合适的分类,进而区分最优的集合,这样松耦合才有得谈 ​​​​

iSpiik快记036:为什么淘宝有一项功能做了7年后才上线?

淘宝在2005年就做的卖家主动“关闭交易”功能,其实也就是买卖中的拒卖,都说买卖就是愿买愿卖,那自然就有不愿买不愿卖的时候。

而卖家的“关闭交易”可以用来:
①主动帮助买家关闭无用订单(这个完全可以通过产品实现)
②对于恶意订单,恶拍(类似于买家明摆着要碰瓷儿的,就算人身层面 法律也支持正当防卫的,对于买卖同样的逻辑)

但是为什么功能7年之后2012年才正是开放给卖家?淘宝作为平台方一直在考虑,对于自己生态健康的影响,前面分析过差评的正向螺旋增长通道问题,一旦完全放开 出于造数,会不会卖家滥用拒卖权力,导致买家收到排挤与伤害,也就是对于卖家的绝对理性是不确定的。
————————
站在2020年看到这个问题,我想从另外个角度去看。淘宝作为多边产品,在大规则和价值导向上面已经尽可能的还原了真实世界,那对于离散的卖家和海量的买家而言,去恶意差评、去主动拒卖,防到规模量级上这些行为会回归实际场景,为了怕买家说坏话而就不卖给他的情况,在现实中也是少数的,更多的是我们愿意去打动一个对我们原本不认可的人。而对于恶意的攻击,现实中会有舆论、口口相传、圈内互传,线上可以做的也是一样的。

相反的,对于有自组织用户群的产品还是回归到设计规则,给用户群提供可消费的规则,然后相信他们,他们本意如此,只是产品还未挖掘和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