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piik快记058:产品是什么?

产品是什么?
是人与世界的交互方式。假设这个交互方式有趣有的玩儿,那得给用户价值、给创作者价值。

没有价值的东西用户不买单,创作者也得玩儿完。为什么没有价值啊?你的东西在用户那里不work呀,抖音上有很过个搞发明的号,看了下有个“大酱有想法(爱发明)”300多万粉丝,为不work的产品提供了充足的案例,有兴趣可以观摩(这里产品但从视频里的发明物)

iSpiik快记056:组织形式有哪些?变化背后是市场和用户在变

线形组织——指令源唯一,不越级,相邻两层具有最铁的关系,但是路径太长;看到很多谍战中,你的联系人只有上线***…
职能型组织——大国企,这个不摆了,中国最不缺;官大一级压死人,是个官儿都能对低级的说个事儿,指令矛盾,弄得不知所措,结果就是要不你得圆滑、练就左右逢源,要不干脆站队
矩阵型组织——比较灵活的组织形式,可以与职能型或者线形组合使用,出现矩阵模式同时还要指定纵向或者横向作为主指令源,避免冲突

组织形式的变化,其实是因为市场、用户在变,终归是服务于市场和用户的;

职能型的千人一面,用同一个加工程序要搞定不同的问题,越来越不现实;矩阵型组织,千人千面,不同问题不同组织搭配,可以作为短期的内部存在,无碍于整体战略却兼备了机动能力,比起线形或者职能型组织则鼓励了创新、更重视用户。

iSpiik快记054:职场中你经历过“学习路径 ”的坑

培训被很多职场人看作是加入一个团队的一项竞争力因素(属于可“消费制度”的一种)。企业想追求剩余价值,个人想追求自我溢价,达成匹配的几个条件:
1、价值观契合
2、个人需求满足:成长需求(含发光需求)、薪酬需求

其中成长-培训这一项,大部分公司的模型是:
①从既有的岗位成功者中提取关键成功因子
②结合战略需求,业务需求,对各个岗位形成一个胜任力模型(对应的是一堆能力点),制作的过程有任务点到能力点的映射(但绝大数是不清晰的)
③对于不同岗位开发形成一套培训知识/或姑且叫课程
④新人进入,按照工业化流程进行加工制造

这是工业化的学习路径,或许更适合于工厂、流水线、大型制造企业。现实是大部分人经历的都不是这种工作。越来越精干、灵活的团队/小组形式在组织中诞生,工作的协作也变得多维,再去简单的用一个统一能力模型去对一个新人进行学习规划几近迂腐。

相反的应该采用不同岗位的任务模型需求,产生岗位能力模型(分级定义),然后拿人的能力与模型对标并进行影响因素修正(环境情况、协作团队情况、个人情况),找到差别项目并按难易排出优先级,选出可以快速达到的点做为近期的学习目标,确定合适的学习方式,规划总体学习路径,这样才能做到千人千面。

在灵活安排每个人的学习路径的环节,现在已经有很多数字化产品可以支撑。当然前提是日常业务中,你的团队进行了知识沉淀(案例、业务故事、会议、活动、课程研发、实操演练等)然后知识全部转化为在线数字化知识库,依托于协同软件的组织在线,实现千人千面的学习路径计划。

iSpiik快记053:没有理想的人,都会成为别人实现理想的工具

“没有理想的人,都会成为别人实现理想的工具”,这句话在拜读苏杰老师的《淘宝产品十年事》即将结尾的部分看到的一句话,人们每天都在忙着追寻着,但是我们追寻的方向在哪里?一直清晰吗?很震撼的而一句话。

世界一直都是大梦想的人影响小梦想的人

小梦想的人影响没有梦想的人…… ​​​​

iSpiik快记052:产品架构从何而来

“产品一开始肯定没有架构,有也是扯淡,就是目标很明确地解决某些用户的某个需求,产品大了以后,想做的事情会越来越多,需要取舍,这个需求催生了产品架构,它是为了防止做偏的。产品一开始只要满足某些用户的某个需求,然后吸引新用户,吃“人口红利”,接下来就只能卖更多产品给同一群人,满足目标用户的其他需求。”——俞军

iSpiik快记051:权威是通过一次次正确的判断积累下来的

“权威是通过一次次正确的判断积累下来的”,很多职场人困惑于自己在团队内部的影响力有限,找不到有力的支点。

曾经给自己小组成员做过分享,团队中你和其他人任何一次有效接触或者协同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化学键”,化学键维度越丰富数量越多,你的存在就越坚固 ​​​​

iSpiik快记050:交易电商IM

IM即时通讯市场曾是多么火热,时间轴往回拉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年,移动互联网还没有崛起,当时即时通讯是什么:短信、飞信、QQ。微信、易信、米聊、来往都是2010之后的事情了。

聊起IM的时候大家都会忘记一个产品——旺旺

当年旺旺从阿里巴巴的B端业务贸易通进化之后,也还是有个IM的梦。这才有了后来无招(陈航)主刀的来往和钉钉。旺旺强大的交易基因,让他和淘宝螺旋自锁了,互相成就。从中可以窥见的是,IM对于交易类场景的作用不容小觑,产品如果能够融合支撑则会发挥出更大力量,也就是:交易*沟通。

旅游行业中,2014那几年去哪儿TTS其实做IM是业界比较早的,并且当时去哪儿的营销策略吸引不少年轻消费群体,几个旅游大户的产品比较明显感觉到去哪儿的IM意识,但是当时产品却是做的很糙。

而现实旅游业务中,交易和沟通的分离则更为严重,一个传统旅游业务沟通可能是:电话、qq、微信、短信、邮件,收款可能是:微信收款码、支付宝收款码、公司公账、个人账户,成交的订单承载则是又一个另外的订单系统。信息的分离造成的是效率的低下,更不能谈顾客在线、员工在线、经营在线的场景了,而未来的交易场景则需要如此,这也是交易类产品考虑的方向。

【有赞有个不错的产品模型可以参考】:
微商城、微小店2个维度产品,加上商城支持内部全员开店模式,而微商城最终落地主战场又是在微信生态。

俨然一副:顾客在线-员工在线-经营在线的场景啊,企业通过商城+后端仓储管理自己的物流、员工通过全员开店进行辐射、分销端通过微小店分销商城商品,顾客在朋友圈触达信息,沟通、交易、经营全过程在线。

iSpiik快记049:成功了,所有扯淡都是战略;失败了,所有战略都是扯淡!

成功了,所有扯淡都是战略;失败了,所有战略都是扯淡!

还记得2007年高考前夕,当时已经有了夏天的味道,清凉的早晨正在教室早读的我,被班主任叫到门口,交代一句:马上要高考了,少想点扯淡事儿!

……(实际用意是让我专心备考,不要分心,这也导致我一直把这个班主任看的很敬重)

当年的老班现在已经退休了,他对古文诗词的考究还是让学生佩服,这个时代专心搞文学的不多了,致敬老班——颍湄散人,微信公号:zhengde999666

换到高考就是:
考上了,所有扯淡的事儿都是牛逼;考不上,所有苦逼的付出都是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