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产品设计都不能创造真需求,但可以创造伪需求。因为真需求是用户本就拥有的,产品的设计可以去满足需求、转移需求、降低需求、激发需求。
基于上面的设定,将用户行为路径、需求实现路径搬到产品里面,就是现实世界行为数字化的过程。而现实世界中的复杂性、多元性,在产品中则需要完备应对或者就行转移。数字化只是产品设计中的散点,产品的逻辑和路径规划则是灵魂。当然,精准的数字化能够辅助产品的实现。而数字化过程,又可以归为需求管理与实现的范畴。
一切的产品设计都不能创造真需求,但可以创造伪需求。因为真需求是用户本就拥有的,产品的设计可以去满足需求、转移需求、降低需求、激发需求。
基于上面的设定,将用户行为路径、需求实现路径搬到产品里面,就是现实世界行为数字化的过程。而现实世界中的复杂性、多元性,在产品中则需要完备应对或者就行转移。数字化只是产品设计中的散点,产品的逻辑和路径规划则是灵魂。当然,精准的数字化能够辅助产品的实现。而数字化过程,又可以归为需求管理与实现的范畴。
2015年春节,从重庆回河南老家过年,大年初一凌晨大概两点多钟,正睡得香的时候一通电话来了:“有2个你们携程线上产品的毛里求斯客人误机了”……
问:#超售 是什么?
答:库存卖超了,销售库存数量>实际库存数量
问:为什么销售数量多了?
答:核心问题是减库存,没有减或者减晚了。
1、【产品技术层面怎么减库存?】
之前发过博文简单介绍过,参考仓储系统的库存管理。那里是多平台分发库存,也存在同一平台内的多场景分发。其他的留给攻城狮吧。
2、【何时减库存?】
经典的电商问题,#有赞 的产品直接给出的是默认“拍下减库存”,然后支持商家自由切换至“付款减库存”。
拍下减还是付款减,这个问题曾经也困扰着淘宝和天猫,有了规模的杠杆 任何小的产品设计都可能产生巨大的反响。①拍下减库存,会最大限度保护买家体验,只要自己拍了就有了确定性,从体验上讲是好的。但是卖家会比较痛苦,没办法最大限度的保障库存周转率。同时面临恶意拍的风险,如果你是售卖的保鲜期产品会更加痛苦,比如:旅游产品,库存损耗或着库存回滚
②付款减,最大限度保证库存消耗的准确性,对于买家则可能出现,付款完成,页面返回到订单系统时候告诉你已经没有库存了,想必当年小米手机饥饿销售时候一定经历过。这个问题本质是因为,逻辑设定业务系统在接收到支付成功的信息之后减库存,路径是:下单——支付——返回网银系统扣款成功信息——减库存——库存值更新——是否能够有新订单进来,有了过程内展 意味着存在付款进程中的库存预约数量>实际库存的情况,超售就必然发生。
超售模型,套用到现实世界也是妥妥的。曾经的旅游团队也不乏超售出现,最早期是没有数字化,出现人为的减库存遗漏遗忘【漏减】。多个销售询单并行,合计失误超售【分发场景】。门店或者游客付款时间重叠,导致逻辑上都是有效订单造成的超售【减库存时机问题】
对于平台而言应该像有赞那样,你做规则,但是商家自己选用规则。对于商家而言,就是选中唯一规则,并为唯一规则做综合支撑。
#路书# 个体旅游定制师、定制业务的福音,就选@路书科技 当然路书云现在也做内容、培训和路书产品输出,对于游客和从业者、资源方都有益处,推荐。
【开始吃瓜】路书从刚开始的工具🛠为什么往后走?
1、工具类产品边界太小,形成不了壁垒
同样的产品大公司可以更多的资源砸进来,很快就做出一模一样甚至功能更优,而对用户而言工具类产品是迁移成本最低的,体验如果有更好的,再加上没什么迁移成本,那就没得打。
新体验➖旧体验➖迁移成本,就计算出来自己产品的能力了。
2、路书现在走向了云化、社区化
已经不止之前的景区酒店POI,现在和资源预定平台(酒店包车日游导游等)有直接的打通,产品也从工具型走向平台型、社区型、多边型。上面有资源方想进行展示和成交、有供应商想分发产品给定制师群体、有组团社或个人从业者想要的工具/技能和生态、也有官方旅游局的曝光。这么多参与方 已经是多边产品了,其他产品就很难攻破,也就形成了产品壁垒;
3、养羊就得薅羊毛,这是商业道德
产品多边用户的内容不断在平台沉淀 迁移成本和用户惯性越来越大。同时对于平台方,现在有各种“羊群”用户,收益模式自然来了,除了工具收益之外(估计这个可能也没多少收益),对于资源端卖向需求端的曝光,对于需求端卖能力包、知识包,因为背后有数据啊,平台方就做对接。具体的呈现形式可以是:知识课程、活动、路书产品、旅游产品。
4、未来继续走
显而易见的,路书在保持既有技术先发优势下,自身肯定也会入局资源分发,平台成长路上必有的纠结。另外基于旅游业变革趋势,从业者高质量细分社区也是一个方向.
产品设计必须要讲用户,但是产品时团队做的,团队做这个产品不只是为了满足用户目标,还需要用户通过产品路径规划实现团队的商业目标。
这就是一个平衡问题,两个目标之间不可能完全松耦合
2014年接触去哪儿酒店BU,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当时去哪儿内部使用的CRM。由于业务流程上的限制,必须先CRM里标记是你的客户,然后你才能拜访签约对应的酒店。而CRM流入公海的客户是每周一个固定日期的凌晨,结果就是一堆BD会在凌晨等系统公海释放客户,赶快捡走。
同样的,3年在旅游供应商企业,团队内部搞业务PK,时间维度是每工作日。因为设置的规则是0点到24点,加上团队内部的数据比较透明,也出现了哭笑不得的结果,白天的进单sales会比较谨慎的进行部分保留,然后等待晚上11点55分以后观察系统实时数据,在最后几分钟把白天的业务订单进行确认,从而实现夺冠。
这些是实际工作场景中的例子,当然背后其实是我们设计产品、设计规则时候的自我为中心的表现,而没有以用户为中心,虽然都是小事情,但是我们没有哪怕花一分钟去了解用户,那么做出来的产品都是YY无疑
1、面向哪些客群?
2、什么产品范围的活动?
3、什么时间?
4、何种达标条件、方式?
5、怎么个规则?(优先级、互斥、逆向交易)
6、展示形式?
这个点在2020年Q2把玩儿有赞微商城产品时候深有感触,有赞实物营销算是业界内做的不错的,把所有活动应用把玩一个遍,结构化都是上面6个方面。无非在方向上面差异:有拉新的、促活转化的差异区分,究其几十款营销插件本质都是如上。
双十一很多买家为了凑满减,随意加购凑单,满减支付之后即对凑单的东西进行申请退款,此时真正要买的商品按比例已经享受了折扣。
说商家套路复杂也好,说买家不道德也罢,大路朝天开,愿买愿卖皆大欢喜。对于平台而来收的是CPA和广告,对于商家来说买家不止一个订单不止一个,从数据上能够cover自然是ok的。再退一步讲,货币流动了,本身也产生了价值。
这个点上还是要展开下:
满减和限量优惠券的差异,满减是金额限制没有数量限制,那金额达标数就是个不定数,因为有了订单概念那部分退款时候,满减逻辑只能做成分摊优惠后退款,这是对多边模型中的合理的方案。而限量优惠券不同,买家心里是最大获利,如果部分退款会导致部分分摊优惠然后优惠券作废。但是限量优惠券又无法规模化促销,所以在规模化促销角度,满减并无问题
聊聊“购物车”,你看它是沃尔玛的购物车还是淘宝的购物车都可以,我没有意见。
快消电商最早的购物车概念,其实就是源于线下的场景。用户一次选中多样商品,放置购物车,集中结算交易。在现实中没有购物车你还可以手抱着去结账台,但是虚拟世界上面没有购物车就意味着你N多的商品都要分开支付,这他妈就是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