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产品迭代范围的管理

范围即标的,是一个迭代冲刺的目标。围绕冲刺目标,通常会有匹配的:时间窗口、前后端开发资源、测试资源、运维资源、业务资源,同时会有匹配的协同系统协同处理方案、应急处理方案。当然,背后依赖的还有整个产品roadmap,再往底层其实是商业和战略规划。

 

范围的控制不论从风险、时间、团队信心哪个角度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事情(这里不谈绝对,比如突发的bug,不修复就要挂了,那没的说绝对是重要且紧急且马上就得做)。

1、风险控制:一个想要插队的需求,如果要做,不仅是开发、测试资源日历的问题。同时需要评估和既有范围的耦合度,其本身的相关方系统、业务有哪些,明确出来需求的地图边界在哪里。前面是进行风险的识别、评估,同时必须准备风险的应对措施,如果因为插队需求问题导致的诸如需要紧急

修复、回滚等,对原迭代范围的应急方案是什么?最坏的结果,如果发生了之后,还需要去做的就是持续的关注监控,避免次生的业务和系统问题发生,比如:系统和业务不一致导致的无效数据。关于风险,因为团队内分工的不同,会存在不同岗位角色的信息差,这里最好要有开发、测试、产品、项目、业务协同进行上述风险的预判过程;


2、时间:世上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项目管理、产品迭代又何尝不是如此。人员请假、线上问题、bug暴露、老板需求都会挤压既定的时间规划。尽管我们在做迭代评审后,项目成员都会自己评估绝对的工作量,标记自己的deadline。尽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预留了一些buff,但是通常结果是,开发的交付、测试交付基本都会达到整个范围的deadline。不能说是团队成员效率问题,或许是deadline的标的成为了大家心理的一种暗示。所以范围蔓延通常意味着时间的不可控概率大幅度上涨。


3、团队信心:一次冲刺对于每个成员来说都是整装待发重新出发的一段旅程。大家有清晰的里程碑、有清晰的目标,过程中不断的持续交付并按照节点推进,最终达成一次交付。这感觉一定程度是可以刺激人的慢性多巴胺的,让成员充满信心、并拥有成就感和责任感;无控制的范围蔓延,会打乱成员的节奏,引起团队信心的打击,团队信心就像nba2k里球员的自信值,对于投篮命中率具有牛皮的加成效果。

每个产品经理成长过程中一定遇到过,加法的过程,我们想把一些小不点搭顺风车。不乏遇到由于评估偏差导致连累正常的范围。搭顺风车其实是件小事,但是需要背后评估分析的却是一套严谨的方法体系。

我们保持审慎却也无知

我们对新的东西保持审慎,却也无知。如果信息缺乏,并且信息不足以支撑结论,那对错也就难分。保守的认为按照既定的发展轨迹去前进,当然不会出什么大错,同时参与者的确定性较高,比较让人踏实,不会产生过多的心理挑战。大胆点的往前考虑一步,工作量、资源消耗不见得增加,只是拿出尝试性的姿态,保持战斗的界面,可能无果而终,终究多一种可能性,前卫的触角如果链接上未来,那就是增益效果明显。

如此来看,你认为那种思路更好?

生活多少相遇和擦肩而过,美丽又遗憾…

2019 年国庆节前夕,我和室友坐在西西弗咖啡馆里两人翻着攻略,在纸上规划着大西北环线的行程图,可惜那一年没有实现,疫情来临西北之旅搁置,时间一直就到了现在。

S和V在2021年接触的两个团队,都很棒。客观因素,到了S团队,去实践自己既定的阶段目标。
V那边也是非常真诚的同学,怎奈无巧不成书,入职当日、转正当日都恰好错过半天…感谢V提供诚意满满的offer认可,但出于对自己、对双方负责的态度,只能say sorry。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江湖有缘再见!

自此开启了S的故事,最近两年多的时间也是自己快速成长的时间,当初的目标很明确,S也一定是当时所处约束下的最有选择了。

2021年最难的那段日子里,不记得多少个早上赶到空无一人的公司,那时候在纠结交互,表现层的东西。内心想法是由表及里,或者说是只看到了冰山一角。回头评价自己的成长,更愿意叫做自我救赎式的成长。那段时间家里和工作都在一个瓶颈爬坡阶段,但是还是顺利的度过了。原型-功能价值评价-底层逻辑-数据建模-系统生态,数据是血液,产品更是血肉之驱+灵魂大脑。

过来了就是过来了,站在今天往回看,一切发生的那么疯狂,那么自然,那么理所应当。不是努力造就了什么,而是残缺的认知地图补全是那么的令人兴奋,不得不去追逐。

数字进入交通生活

这几年的重庆,早高峰越来越糟糕,去年甚至重庆的拥堵超过了一些一线城市,何德何能啊?
城市交通就像躯体的血管一样,新的一天开启,把不同的资源输送到目的地进行工作,驱动城市的身体的运转,然后就有了:提供运输服务的网约车、提供餐饮的商家、出售烹饪工艺的厨师、维持交通秩序的指导员。

走到菜园坝大桥,早高峰进行了车道隔离+分时共享,将原本固定车道数量的道路,可以兼容更多股的车流,实现路面资源使用的最大化。前提是在进入该路段前,高德地图已经进行了路线规划的区分和提醒。数字和现实的呼应及时出现,大赞现在交通管理也得上云啊。

试想一下,未来的交通”网络“是什么?云端大脑+可控的信号灯+可控路障路卡+多通道自动化切换,如果我们使用的道路规划app产品就是这套体系的一部分,我们都去老老实实按照规划走吗?人脑中的固定认知被打破,现实的确定性变得孱弱不堪,明明这条路可以通过啊,但是接入智慧大脑后要被接管了,中心化再次形成。回归到人的本质,走出去的我,难道一定有指定的目的地吗?

提供现实的确定性,留给人本来的主动选择性,提供增量的预期超越,这或许才是本来的样子。

聊聊周期性波动

周期性波动意味着往复,很多人的一生大概率只能接受1个周期。生活中遍地可见,曾经的勇士…

某个行业曾经很辉煌,现在已经不行了,所以就被大多数人看衰。但是即便是衰退期,仍然存在波动,成长期时候供小于求,供给侧开始高速涌入,在成熟期趋于饱和白热化,直至供大于求。出现市场需求的相对减少,继而引发供给侧挤压,又会出现供给侧规模变小,跟随又回出现市场需求的相对增加。

在往大了看,就是经济周期的影响,可能是漫长的,5年甚至十几年、二十年。经济大背景下面,起迹-成长-辉煌-衰退-复苏-辉煌-衰退…如此不疲终日。这代8090绝对时眼睁睁的看着房地产行业从2000年左右到如今二十年的周期内,一路狂飙,盛极一时,而今又徘徊踟蹰后继无力。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不好卖了~ 当然这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跟中国整个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但这就是周期。找到一块大路一路狂奔,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结果一定是熵增的过程。

周期的往复是一场长期游戏,属于有耐心的长期主义者。跨越周期找到非连续增长实现第二曲线的人,更是领袖人物。带领团队穿越生死线跨越周期,这样的人物在梁宁老师课程中听过。现实中还未真正见过、经历过,但隐隐有种感觉,现在的团队非常具备这种气质。

我们的生活,玩儿的都是人性

2023年准备在暑假酷暑来临之前,赶着末班车出去旅行一趟。


当时翻了途牛网、携程网、美团、抖音,问了旅游百事通、携程门店、小红书。
路线从北京、山西、华东、西北、湖南、广西、川西,最后落到了彩云之南。
原本五一计划的路线,当时改道去了贵州。这次决定重回云南路线。

中间发生几件有意思的事情:
1、有限资源下人对损失的厌恶:
有限的资源,多种选择备选,正常人自然想去选择最优的额。不断的对比,我们期待着最优解,可是最优解找寻的过程,也在增加我们的资源投入,以及精神内耗。

2、找了旅游门店咨询跟团,发现什么是差距
以前做旅游总接触也听说的可能都是优秀的头部门店,门店从业门槛太低了点,但是旅游从业的存活门槛可是一点都不低。你可以轻松投入一两万开一家旅游门市,拿到资质、具备经营许可、接入行业资源体系,但是对接客户这一端才是真正的核心点。两家小区的门店,基本都是流水账似的浅浅的问了目的地、时间,然后就是各种广告行程甩过来。丝毫体现不出来咨询的价值,以后的旅游门店终端其实是咨询服务终端。这点跟做产品好像啊,你的顾客或者用户给出来的只有他的问题和期望,但是真实的需求和方案是需要进行挖掘分析、路径规划和设计的。

所以我们咨询了川西、新疆、北京,而最终选择了自由行去了大理。我们自己选择的过程,其实也是在找自己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因为存在信息差,所以方案才娓娓道来。

3、表观感受原来真的很骗眼球
对于不是很熟悉的游客来说,真的会关心比对到2张旅游宣传图片上面景点的数量多少,有没有、谁多谁少,可这不也正是信息差导致的嘛。没有判断的基准,人就回归到了数量的维度,将不同深度、体验、性质的point拉到一个维度本就毫无意义。这种信息差在你体验之后也是必然会消除的,落差也就注定。

一个好的旅游咨询服务,我想需要获得的信息:
1、用户出行的时间、出行动机/目的、出行的人员组成关系、预算的弹性
2、用户当前的生活工作状态
3、用户的过往旅行经历、偏好、禁忌

需要分析挖掘、引导、推进的是:
1、用户出行的核心诉求:亲密关系升级、家庭关系融合、友情维护、心灵治愈等
2、引导用户确认内心的真实诉求
3、搞清楚用户的期望只是用户基于自己信息认知范围得到的对于自己问题的解法
4、对于用户的真实诉求设计解决方案(和通常的产品找需求简直是完全相反的路径,即便最终你有现成的产品正中客户真实需求,如果路径搞反了也不一定匹配的上)
5、辅助销售的技巧、利用买家通常的从众心理、损失厌恶等心理,完成成交

和与自己同岁的妈妈对话

2023年我三十有三岁,妈妈那个年龄时,我3岁,我姐已经8岁了,记忆里有一件最清晰的事情。

1993年,北方寒冷的冬天里,农村还没有柏油路而是鹅卵石、碎石子掺着土垫起来一条出村的主干道,没有路灯,路上更没有小汽车可以看到。主要出村通勤工具是自行车、甚至木制架子车,柴油三轮车好像也不多。

那天在村头,我撕心裂肺的哭着,满地打滚缠着扯着非要跟着妈妈一起出去,那天已经记不清楚是上午、下午、还是傍晚了,满世界只有我和我妈2个人 还有一些记不清楚面庞的路人。我妈要骑着自行车出去赶到十几里外的菜市场卖地里种的香菜,她打着我、嚷着我不让我跟着一起去。

我记忆里不知道当时怎么收了尾,只知道后来我妈拉我一起回家进行了一番安顿。后来她有没有再出去,也记不清楚了。

大概几年前,我妈有次提起到这件事情,我脑子里对那个年龄段只记得几个记忆的片段,这一段始终是非常清晰的。我妈说想一下当时那个香菜能卖几个钱啊,有啥朱贵的,小时候天天卖菜真是让你姐俩受了不少苦,从小都得自己姐弟俩在家做饭吃、喂猪什么的。

想来我妈又怎么会想这样呢?那个和自己同样年龄的生命里,过的生活早比如今的我们多万般的磨难,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而已啊。

妈妈是她的一个身份,可一直以来我更想她是她自己。

如果记忆是一幅画,如果记忆是另一份芝士世界,希望对那个世界的我妈说一句:未来的儿子非常感谢成长中你给与他的一切爱与包容。
#是妈妈更是ta自己##同岁妈妈#

拾机不昧:我是当代小雷锋!

2023年五一前夕,通勤日周三早上上班步行轻轨站途中,偶遇一台手机,静静地趴在地上无人理睬。

话说有那么0.1秒想直接自己装起来算了(内心邪笑,你们看,这就是人的本性反应啊,从大自然中收获东西当然是快乐的啊!)。但是很快,社会理性/道德人就占据上峰了。再说了,盖着手机壳,也看不出来什么牌子,屏幕很大,八成就是个一两千的水桶机呀!无浓缩不是精华。

原地踟蹰了五六分钟,希望会等到那个人会焦急的出现,或者找一个路人的手机赶紧的回拨过来,或者会看见一个满眼往地上来回看的人。我又要着急上班,心想可以给最近的谁好呢?给临近停车场的保安,那是个私人停车场,也不靠谱呀。尝试着能重亮起的屏幕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这时看到手机上的微信群聊不断闪烁,西北线、**旅游专线、**汽车,原来是一个苦逼的旅游人啊!前几年也算是同行。

最终决定,继续前行去丢给轻轨站的询问充值处的工作人员。刚乘坐扶梯到轻轨站,手机铃声响起,一个号码打了过来。

对面说:你好,我手机丢了。
我:我捡到了,我是要去轻轨站,路上捡到,准备给你放到六公里轻轨站充值处你自己去取。
交给了工作人员,我还特意交代必须让那人密码验证解锁再给他。工作人员此时就像是一个默契的战友,表示ok,显然很娴熟这套操作流程。

捡到,随便会卖个二手不香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无可厚非。刚好昨天在抖音上看到一个关注的长沙篮球博主,iPhone手机丢了。因为有手机定位查找功能,都跟踪定位到那个酒店和房间了,对方还死不承认。说没有捡到,即便听到了定位查嗡嗡的震动响声。最终闹到,非得去请“人民公仆”去帮忙对证。仔细一想,何必呢?这个玩意儿卖个二手是什么钱呢?像苹果手机,这点钱但是要破解啊。如果是其他品牌手机,更没什么价值了。

反观对于丢的人来说,重视的当然也不是这块电子砖头,而是上面那些照片、信息、重要的信息记录、如果有一些人生珍贵的记忆留念,那将是无价的。

想到我曾经在郑州刚参加工作时,在宿舍门口竟然丢了一个手机,是因为那天好兄弟生日大家高兴喝多了点,加上当时骑着公路车冲风,到宿舍门口后几乎是宿醉状态了,只记得把公路车人肉搬上了7楼,手机甩在了门口。每每想起来这段经历,简直就像一片一片脑子里的资产被别人偷走一样,找也找不到,想也想不起来,万分难受。

更可恶的是大学期间,怂恿了几个哥们一起去江苏电子厂打暑假工,在一个乡镇破旧的出租屋(旁边是村子、后面是田地那种,没有空调、风扇、甚至是窗纱,晚上蚊子多的都能把自己给吃了那种),半夜睡着觉被小偷用棍子把短裤挑出去拿走了裤兜的手机。后来发现那条短裤被扔到了旁边的一块田地上….这你受得了吗?当年在外地打工的氛围竟然到了这种境地。

正是有了这些经历,让我也更加理解信息时代、互联网生活中,一部手机对一个社会人意味着什么!

产品如人,也有的诚实与善良

我们通常听说的故事是人的诚实与善良,诚实不一定表示善良。

诚实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看到是这样,其他人看到也是这样,是无差别的。善良不等于不诚实,也不等于诚实,善良是主观的,我们体现出对客体需求、客体感受的理解和共情。基于客体的诉求和情感,进行了相应的信息传递。

产品中竟然也存在类似的体验,我们希望用户不要犯错,却没有提供不去犯错的良好的支撑,而是用僵硬的变形的判断校验进行阻断,就会给人这个诚实的傻子的感觉。

举一例:用户填写一个表单,第一步是一些基础信息,用来定义填写对象和时间;第二步的详情信息中会有依赖第一步填写对象信息值的查询。所以就对第一步填写对象值的强依赖,这个对象值有两种做法,一是让用户自己选择(可选范围是用户有权限的该类型list,很有限,几乎不超过2个);另一种做法是从用户的登录信息中默认带过来,但是用户登录信息中包含的这类对象值是有不同类型的,这就存在带过来类型不对的问题。

最初的设计会希望用户单独选择,因为这个功能的使用是低频的、同时给出默认值也起不到决定性的效率改善。反而可能带错类型、以及让用户无法感知到,选择的填写对象会和详细信息有关联关系。

曾经我们接收使用方的瞎掰去做了默认带出,这真的是草包行径。

你想让我们诚实,但是我们更想去做善良的事情!
(这样的思考不止是一个简单的设计,更是对人性的探索,多打磨多实践)

一双好用的筷子,保持对食客的尊重


在重庆待的这几年大大小小在外也吃过不少餐厅,有坡坡上的、路边的、商场的、写字楼里的。
用过的筷子也形形色色,黑色、白色、棕色、褐色、红色的,木制、竹制、不锈钢、塑料、骨瓷的,短的、长的、超长的,还有各种刻字的、镶嵌金属制品的、也许还有镶金镶玉的。

但唯有一家餐厅的筷子印象最深——南坪万达广场桃太郎寿司的筷子。特有的几个核心优点:
1、长度适中:比一次性筷子略长,又比家中常用的筷子略短,适中的长度在手里的感觉一点也不突兀。没有有些短筷子在手中看起来那种矮胖错的感觉,也没有那种长筷子在手中像撑杆跳一样的突兀;有点像一把小小的折扇在手中的惬意;
2、重量分配:是粗细渐变的造型,重心刚好保持在 捏筷子的几根手指附近,操作起来不至于很重也不会轻飘;
3、筷尖(此为最优):桃太郎家的菜品又寿司、拉面、小吃、土豆泥、藻类、料理、生鱼片等,这个操作下来简直通用,很小的、很滑的、需要挑的、需要拨的、戳的、夹的、 捏的,都可以轻松操作。筷子头部较细,还有特殊处理的防滑纹理,并且筷子头部并没有因为粗细渐变的结构导致筷头分开太大,就连拉面里面的鹌鹑蛋都可以轻松驾驭 夹起来 戳起来都很好用。这个在有些餐厅饱受凄苦啊,筷子头分开的缝隙死活让你夹不到那些偏滑溜、偏小、偏细的食物。

还用过一些筷子,比重严重失调,每一次夹动都让我感觉像是在撬动巨大的杠杆,虽然你是杠杆但不要表现的这么明显吧。更别提有些轻飘飘的、或者重的都不像提起的筷子。能够理解桃太郎的筷子放在五星级酒店的饭桌倒也不太合适。不是一种风格、也不是同类的菜系。

总之就餐厅角度来言,这是我目前印象最深的筷子。甚至后来会因为这个体验,再去吃(当然前提是菜品也过得去)。